时间:2024-05-14
子岩
浙江杭州刀茅巷,每晚9点左右,都会准时出现一位推着三轮车、身形佝偻的拾荒老人。出了巷口,老人沿着凤起路一路前行,每看到一个垃圾桶,都会弓身在里面翻找……
“我得到过国家和社会的关怀,理应回报社会。现在我资助他们,他们学了本领,就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王坤森1932年出生于浙江省农村,母亲早年因病去世,父亲带着他和哥哥姐姐四处逃荒。1949年11月,17岁的王坤森到浙江省军区机要训练大队骑兵团医药大队受训,结业后到团部做了文化教员。1978年10月,46岁的王坤森转业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到退休。
2012年8月的一天,已经80岁的王坤森刚从外面散步回来,看到老伴儿在整理旧报纸,被一张报纸上的一幅图片吸引了—一个大眼睛女孩,手握铅笔,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照片配文“我要上学”。
当晚,王坤森辗转难眠,那个小女孩求知若渴的大眼睛一直在他眼前晃动。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尽他所能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我得到过国家和社会的关怀,理应回报社会。现在我资助他们,他们学了本领,就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翌日清晨,王坤森早饭都没顾上吃,就急匆匆来到报社,向记者表明来意:“我想帮助贫困山区没钱上学的孩子,你们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个?”接待他的记者当即从抽屉里拿出一沓贫困学子资料:“衢州市常山县有个学生叫玲玲(化名),今年高考考上了宁波大学,刚接到录取通知书,但因父亲残疾,家庭贫困……”
“就是她了!”王坤森没等对方介绍完,就说,“这个女孩上大学期间的生活费我包了。”他决定,每月拿出1000元资助玲玲完成大学学业。
当年9月,在王坤森的资助下,玲玲如愿走进了大学校园。
然而,每月拿出1000元钱,对王坤森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因为他的退休金有限,还要维持日常生活,他决定开源节流,一定兑现承诺帮助玲玲读完4年大学。节流好办,平时在衣食方面节省点儿就是,但如何开源呢?王坤森决定用自己的双手,依靠个人努力挣钱帮助玲玲。他觉得这样助学更有意义。
但王坤森已经80岁,做脑力劳动精力不足,做体力活更不行。思来想去,他决定拾荒:“于国家而言,是利用资源;于我而言,可以变现资助贫困学子。”而且他决定,拾荒要在夜里做,理由是“白天虽然废弃物品多,但捡的人也多,那些穷苦人靠这个生存,我有退休金,不能挤占人家的资源”。
资助的第一个学生大学毕业时,他的背更驼了,腰也弯了,但他毫不在意,又申请资助了第二个孩子,开启了新一轮拾荒
2012年11月末的一天,王坤森一大清早就来到当地的旧货市场,花80元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本来旧货摊主开价180元,得知王坤森买三轮车是为了拾荒助学,立即降到80元,只收了个成本。接着,王坤森又买了一把铁钩子和一副棉手套。
当天晚上,王坤森就开启了拾荒生涯。9点多,他骑着三轮车出发了,按照提前规划好的路线,沿着凤起路往前走,每走到一个垃圾桶边,他都笨拙地下车,用铁钩子打开垃圾桶,一钩子一钩子地翻开垃圾,把硬纸板、塑料瓶、易拉罐等“宝贝”挑出来。
翻罢一个垃圾桶,王坤森把能卖钱的废品放到三轮车上,再用扫帚把散落的垃圾清扫后放回垃圾桶,才骑车去找下一个垃圾桶。一般干到凌晨两三点,三轮车就会被废品塞得满满当当。王坤森这才心满意足地蹬着吱呀吱呀的三轮车回家。
以前,王坤森是大学老师,是体面人,刚开始拾废品的时候还有点儿不习惯。但一想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能靠这个帮助贫困学子,便不觉得丢脸了,心里也不觉得苦和累了。他一边拾荒一边给自己鼓劲:“多捡几斤废品,就能多卖些钱,让孩子安心读书,不用为学费、生活费发愁。”
2013年冬,王坤森依旧冒着严寒每天夜里出门捡废品。一天,地上结了冰,王坤森在一个比较大的垃圾桶里翻找废品时,因为桶太深,他将大半个身子探了进去,没想到脚下一滑,垃圾桶倒了,他也跟着摔倒了。幸好有人路过,把他扶起来送回了家。
2016年秋,玲玲大学毕业,王坤森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但4年的辛劳让他的背更驼了。因为长期弓着身子翻找废品,他走路的时候腰都是弯的。即便如此,他还想继续资助贫困学子,便让浙江省青少年基金会给他推荐人选。接待他的同志给他推荐了萍萍(化名)。
萍萍刚刚考上河北经贸大学,因家庭贫困,父母无力供她完成学业。王坤森决定资助她。他从怀里拿出一個铁盒子,里面有4沓钱。虽然每一张钞票都很皱巴,但4沓钱码放整齐。经浙江省青少年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清点,一共4200元。王坤森又从衣兜里掏出800元,凑够了5000元,委托浙江省青少年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转交给萍萍。
令王坤森感到欣慰的是,他资助的第一个学生玲玲毕业后当了一名英语老师,知道他又资助了一个贫困学生,便瞒着他每个月给萍萍寄200元钱。而且,玲玲对自己教的学生非常好,经常给家境贫寒的孩子购买学习用品,给功课不好的孩子免费补习。
从80岁到91岁,他坚持拾荒11年,共捡拾废品近200吨,让7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他还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燃尽自己,照亮他人,这是我最后的光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年累月捡废品让王坤森的腰杆子越来越弯,后来连腰都直不起来了。老伴儿心疼得直流泪:“他年轻的时候可比我高多了,如今和我差不多高,都是常年弓着腰捡废品的结果。”可王坤森并不在乎自己高不高、腰弯不弯,只在乎晚上能捡多少斤废品。
由于常年昼夜颠倒,加上年纪大和过度劳累,王坤森的心肺功能都明显下降,经常感觉呼吸不顺畅,走几分钟路都要停下来喘口气,晚上只好推着三轮车出去,不敢再骑了,怕万一接不上气从三轮车上掉下来。后来因为胸闷加重,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是心脏出了问题,建议他做手术治疗。
手术很成功。王坤森在医院住了10多天,就住不下去了,嚷嚷着要出院回家,嘴里不停地嘀咕着:“都18天没有捡废品了。”出院回到家的第二天晚上,王坤森就推着三轮车出了门。老伴儿劝不住,又不放心,只好跟在他身后:“咱捡到12点就收工,我监督你。”
截至2023年,王坤森已坚持拾荒11年,每晚9点左右出门,捡到凌晨2点左右回家,11年间只休息了20多天,一次是心脏动手术住院18天,一次是哥哥去世参加葬礼。有人给他粗略算了一笔账:按平均1天100斤计算,他捡拾的废品总重量近200吨。
他不辞辛苦,不顾垃圾桶里的恶臭酸腐,将一张张废纸、一个个塑料瓶、一块块废铁捡回家,分拣整理后再卖到废品收购站,全部收益6万多元,他自己一分都不舍得花,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前后共有7个孩子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
2021年,王坤森又和老伴儿捐出省吃俭用积攒的7万元钱,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王坤森助学金”(现已转为留本基金——用本金投资产生收益,仅用收益进行奖励支出)。
王坤森在助学事业上出手大方,生活中却十分节俭,平时烟酒不沾,从不下馆子,一件运动衫穿了10多年还舍不得扔,一直住在一套老房子里,家里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21英寸的电视机。
2023年1月,王坤森因突发心脏病在医院急救室里度过了元旦。康复出院后,他萌生了捐献遗体的念头。2月21日,91岁的王坤森在家人和浙江大学医学院老师的陪同下,庄重地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他说:“燃尽自己,照亮他人,这是我最后的光荣!”
如今,王坤森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左耳完全失聪,背驼成了90度。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拾荒助学的脚步,不论严寒酷暑,每个深夜他仍与垃圾为伴。他的信念是:“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一直干下去!”
【编辑:冯士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