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仪式更幸福

时间:2024-05-14

时风

周末,同事大刘到我家,说要换车,请我陪他去看车。我是单位有名的车迷,对车型车况有较深入的研究,所以常有同事邀我陪同购车。但这次我拒绝了:“今天不行,我要准备给儿子过生日呢!”大刘不甘心:“要不,你先陪我去看车,晚上再给孩子过生日,不就是吃顿饭嘛!”我笑笑,说:“不是随意,孩子过生日我是要精心准备的。”“切!过个生日有什么好准备的?”大刘嘟囔着离开了。

是呀,孩子过个生日有什么好准备的呢?我所说的精心准备,指的是为儿子酝酿一种过生日的“仪式感”。

我给儿子过生日的程序绝对是要有的:眼下,我得给儿子生日写贺词,还要在家里挂些气球烘托生日气氛,中午到影楼拍家庭合影,下午准备生日餐,还要与妻子一起排练向儿子祝贺生日的贺词……

我之所以弄这一套程序,就是想让孩子产生一种仪式感,让他感觉到生日这一天与其他平常日子不一样,从而让他在不同的感觉里体验生日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现在,很多孩子缺少幸福感,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仪式。如果父母能细心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平凡小事,将小事也做出有板有眼的仪式来,那么他们的成长将会因为仪式的存在而获得数之不尽的幸福。

除了生日需要过得有仪式感,生活中有许多小事也可以因仪式而产生更多的幸福。比如一家人外出旅游的前夜,与孩子一起收拾行囊,这就是个十分有益的出行仪式。让孩子参与收拾行囊,可以增强孩子对行程的期待感,让他对启程有鲜明的起点印象,他知道从现在起,将有一段美好的旅程等着他。有些家长则怕麻烦,不乐意让孩子参与收拾行囊,只是对孩子说:现在尽管睡觉去,别在这里烦人了,明天叫醒你就是。这种拒绝孩子的做法,其实是破坏了孩子参与仪式而应享有的期望之美,出行因为仪式的缺失,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有人或许要说,仪式不就是个形式嘛,华而不实,麻烦,要它做什么!其实,仪式既可以铺陈繁华,也可以简单朴实。

比如,孩子离家去上学,就有一个相当简朴的“分别仪式”:抱抱孩子,与孩子说声再见。这个仪式相当简单了吧,可是很多家长未必会做,或者做得不到位。不做分别仪式或许不会有什么危害,但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丰满收获:让孩子揣着父母的关爱上路,这份关爱或许是个形式,但绝非华而不实,而是孩子可享受一天、一生的温暖。

孩子睡觉前,吻一下孩子的额头,然后说声晚安,这是睡前仪式。有了这个简单朴实的仪式,孩子得到的不仅是父母的爱,还有甜美入眠的安全感。

仪式会给孩子带来幸福,也会给孩子留存成长的美好记忆。

大人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那次毕业典礼,为什么记忆特别深刻,為什么一回忆起来就幸福满满?因为毕业典礼有盛大的仪式感呀。如果父母出席了那次毕业典礼,孩子的幸福就会翻倍。所以说,父母不但要在家庭生活中注意酝酿仪式感,还不要缺席孩子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诸多仪式,父母是这些仪式里最温暖的存在,父母缺席则是孩子经历仪式时最大的遗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佩服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他从不缺席女儿人生的重要节点,每有仪式,他必在孩子身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或许我们都向孩子念叨过,但很多孩子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念叨而生出珍惜情怀,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孩子身上经常发生。我们对孩子施加的正确生活理念,为什么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因为我们的家教过程缺少仪式感。外国家庭在吃饭前有一个感谢自然馈赠的祷告仪式,正是因为这个仪式的存在,所以外国小孩接受“粒粒皆辛苦”的教导就变得深刻而自然——仪式不仅仅是幸福,还关乎家教的效率,以及孩子成长的正确方向。

用心对待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的生活不缺少大仪式,也不缺乏小仪式。仪式是幸福的源泉,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家永远是他的温暖港湾。因为仪式而固化的生活之美、精神之美,将永存孩子心间。

〔编辑:冯士军〕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