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陈振东
(宝鸡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陕西宝鸡 72100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面对丰富多样的食品种类,保证饮食质量安全成为民众的关注重点。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安全检测技术是一个基础而又重要的手段,能及时发现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追溯生产销售人员的责任,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本文结合实践,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工业发展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典型代表是工业“三废”。以污水废水为例,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毒有害成分,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放,可能引起食品安全问题。①污水废水进入水产养殖区,毒害物质会在水体和水生物中富集,不仅造成水污染,人们食用水产品后还会威胁健康。②污水、废水污染水源后,食品加工企业利用这些水淘洗原料、加工食品,也会影响食品本身的质量。③部分居民取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会提高集体患病风险。
食品在生产加工环节,采用的工艺技术不规范、不科学,也是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①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前,未按照规范要求对原料、机器、工具进行消毒,导致微生物杀灭不彻底,部分微生物残留在食品中,导致食品腐坏变质。②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本是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但是一些未经证实的创新应用,例如保鲜剂、辐射、转基因等,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1]。③食品在储藏、运输过程中,相应的管理措施不到位,在环境、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可能带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生物、化学制剂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善了食物色香味的同时,也带来了质量安全问题。①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有效防治病虫害,但农药残留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等风险。②食品加工中,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合理使用能提高食物的品质,滥用则对人体产生较大威胁。③养殖业使用生物制剂能促进生物健康生长,但生物制剂的过量使用会降低产品质量。
食品安全检测之于食品质量安全,能起到筛选和过滤作用,有效区分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合格产品可以进入市场,不合格产品则拒之门外,有助于人们更加放心地选购食品。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还能发挥出辅助监管作用,有效帮助监管部门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良性的市场秩序能对食品的流通产生积极作用,提高生产者、销售者的守法意识,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促进食品质量的持续提升。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一道屏障。在相关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有助于建立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市场秩序,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及其他违法行为,将不安全因素及时排除,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饮食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对”“吃得健康”转变,基本条件是食品质量要不断提高。新时代背景下,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兼顾食品安全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促使食品质量的提升。
农药残留是在谷物、蔬菜、水果、水产品及畜产品中直接或间接残留的一部分农药。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对农药最高残留限量这一指标进行控制,这一控制措施的实现需要安全检测技术的支持。
光谱检测技术是利用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质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具有无损、成本低的优点,较为常见的有拉曼光谱、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以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NIR)为例,波数在12500~4000 cm-1,通过建立校正模型,对样品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优点是检测速度快、无需制备样品、成本费用低廉。李敏[2]的研究中,针对市场上销售的蔬菜存在的农药残留问题,采集样本并对其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无农残与轻度农残样本的正确鉴别率为95%,对轻度农残与重度农残样本的正确鉴别率为90%。
色谱检测技术属于物理化学分离法,待测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经溶解、吸附、脱附处理,就能实现分离效果。该技术目前发展应用成熟,具有检出限低、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及操作方便快捷等优点,常见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为例,该方法主要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将样本泵入色谱柱,成分被分离后进行检测,在化学、医学、工业、商检及法检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徐尉力[3]等的研究中,采用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蔬菜中残留的异丙隆、灭草隆、敌草隆、绿麦隆及绿谷隆5种成分,结果显示各成分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19~5.35 μg·kg-1, 定量限为7.30~17.82 μg·kg-1,加标回收率为82.84%~ 117.49%,可用于蔬菜中苯脲类农药残留的分析与检测。
通过生物技术对动植物食品进行检测,具有识别能力强、选择性高、结果准确的优点,常见如酶联免疫吸附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法等。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为例,将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利用酶催化底物的呈色反应,对样本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用于测定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添加剂、农药兽药残留等。丁园[4]等的研究中,针对食品样品中的滴滴涕、硫丹、水胺硫磷等成分,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1.4%~93.3%、74.0%~97.4%和70.8%~97.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9.6%、3.0%~11%和4.2%~12%,其检测结果与色谱仪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新形势下的食品监管工作逐渐从部门监管转向技术监管,在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检测速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是在现场对食品样本进行筛查,通过定性检测消除安全隐患,相较于传统检验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检测耗时短、成本费用低等突出优势。叶秋雄[5]等在研究中,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对市售的14个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产品的特异性、准确性等参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4个产品中有11个产品通过评价,1个产品的假阳性率较高,2个产品的假阴性率较高,全部产品的特异性均较好,能为基层监管部门在果蔬产品监管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提是有完善的检测标准体系,能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持。我国食品监管领域的法律规范较多,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法律规范的更新跟不上新型食品的出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规范标准尚不统一。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国家从顶层设计入手,紧跟经济社会和食品市场的发展步伐,对现有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消除空白和漏洞,同时要创新监管理念,采用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保证不同地区规范标准的统一性。
①规范采样和样品制备。采样时,要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抽样前检查专用工具的洁净度,抽样后使用专门的设备盛放,避免样本受到污染。②合理选择仪器试剂。对样本检测时,应结合检测指标、规范要求,对仪器和试剂进行选择,校准仪器设备,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试剂的选用要兼顾经济性和准确性,检查是否在有效期内。③采用最优检测方法。针对同一个检测项目,可能存在多种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的原理不同、操作不同、优缺点不同。因此工作人员应综合考虑,采用最优的检测方法,必要时将两种、多种方法联合起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
加大监管力度能激发监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做法包括:①根据食品生产体系,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规范引导,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落实质量监管证书制度;②采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体系,对食品危害进行分析,优化监管流程,做好数据记录、误差纠正等工作;③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应及时退回生产企业,并对危害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严格惩罚,提高违法成本,增强震慑作用。
专业人才的培养能为食品生产和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智力支持。①对食品从业者进行培训,既要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又要了解相关政策法规,配合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避免人为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带来的影响。②对监管人员进行培养,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为主、以管理方法为辅,提高监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监管工作高质量开展。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能保证食品安全,且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提升食品质量。文章以农产品农药残留为例,介绍了光谱检测技术、色谱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通过本文,助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放心的食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