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英
以需求为导向,以公平为目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过程、完善服务体系,使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加匹配,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让公共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高速发展,城市的集聚效应已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当下大力发展“城市群”的现实语境中,最大程度地实践“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公共服务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无非“生、老、病、死”的一个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的需求却繁多而细微,有些可以自给自足,有些却必须仰仗社会系统性的观照。这种系统性的观照既能满足个体的需求,也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关于城市生活,我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宜居”二字,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对一个城市宜居指数的影响尤为重要。随着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展开“抢人大战”,是否有良好的公共服务能力和体系也就成了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标准之一。
近些年,我们对如何建设、提供和保障城市公共服务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国家层面有关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的政策不断出台,各个地方的公共服务建设也开始加快步伐。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健身设施网络,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郑州市近年通过公园建设,构建了“五分钟健身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休闲健身,幸福感满满。
曾经长期困扰人们的“看病难”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助力下逐渐得到缓解。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顺时应势、主动作为,成立网信领导小组,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医保信息化和标准化工作,实现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障的制度统一、数据统一、服务统一。这一“标准化”的改革,实现了医保工作效率质的飞跃,同时保证了制度的公平性。
今年4月,贵州六盘水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医保编码贯标验收的城市,医疗保障信息平台顺利上线。该平台覆盖全市1818家定点医药机构、服务于全市348万参保群众,运行平稳、高效,大大提升了参保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地方医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案例,意味着中国的医保事业可以在更大格局上,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大胆创新,架构出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智能服务平台,在方便老百姓看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出行方面,“城市群”建设的加速推进,让都市“一小时交通圈”“半小时生活圈”正在逐渐实现,工作在A城,生活在B城,不再让人们耗费过多的时间成本。以湖南省的“长株潭一体化”建设为例,城际铁路的发展极大缩短了三地之间的交通时间,让这个都市圈产生了人才“虹吸效应”。同时,配套的城市公共服务也使得其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长株潭三市已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和个人医保卡互通等,这些都昭示着城市公共服务的提质升级。
现代城市在建設过程中,不仅追求外在形象,也更加注重内涵,这个内涵就是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广东著名的侨乡江门市,这些年大力发展公共服务,让市民切实受益。公园越来越多了,景观设计也很精美,退休老人休闲、娱乐有了更多好去处;切实推进教育领域的“三二一”工程,两年内建成17所学校,提供2.7万个义务教育优质学位,让当地人对城市的教育公共服务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突破9亿,占总人口比例高达63.89%,如何更好地满足如此庞大群体的生活和发展需求,是城市公共服务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公共服务不仅具有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功能,而且具有缓解社会问题、提升公民素养、美化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等多重作用。而这些功能的背后,体现的是对“人”的关切和重视。
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什么?无疑是其公共属性,而公共属性所指向的服务对象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思想,也是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正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对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包括企业必须为外卖骑手缴纳社会保险等,切实保障了外卖骑手这一群体的基本权益。
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要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组织未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此前,多地已推出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全面“掌上办”,极大方便了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办理。
国家陆续出台公共服务相关政策和举措,将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各项服务切实落地,为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是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最有温度的体现,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生动实践。
在经济层面,公共服务也发挥出惊人的效应。这两年,“双循环”一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蔡昉指出,要想提高消费需求,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收入增长要保持跟经济增长同步;第二,要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第三,必须加大再分配力度。
他认为,“中国特色的再分配,更应该针对我国的特殊情况,当前最大的突破口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例如,如果能把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到农民工身上,政府固然要多花钱,但是农民工实际劳动所得和消费能力也就随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可以让这一群体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进行消费。
这实际上是一个做“减法”和“加法”的问题。政府在养老、医疗、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可以直接减少老百姓的支出,这样一来,人们就有更多的钱来为扩大消费去做“加法”。一加一减之间,百姓不仅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还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出了贡献,可谓双赢。
公共服务不是单向度地“给予”,必须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做到“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促进民众广泛参与公共服务建设。如杭州市推出的“停车新政”,就坚持“大家的事大家来办、杭州的事杭州老百姓来办”的原则,对新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市民意见协调制度,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复。
这就如同一扇窗口,反映出公共服务建设中“人”的重要性。这种有效参与能进一步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以城市为家,为城市公共服务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同时,这个参与建设决策的过程,也会促进市民不断开阔视野,提升素养,从而提出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实际的发展建议,形成良性互动。
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好的公共服务为人提供了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是一座城市的亮丽名片,在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等多方面增分添彩。例如,近几年成为著名“网红”城市的长沙,背后就离不开各种优质公共服务的支撑。自带“红绿灯”倒计时的智慧公交车、“七夕”派发免费定制口罩的交警等都成为长沙的网红元素,展示出长沙创新、有活力、人性化的良好形象,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定居,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公共服务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地制宜,补齐短板,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是建设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向。
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这是我国公共服务的建设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建设更为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让老百姓享受到更舒适便捷的服务体验。
更好地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建设,要补齐短板,最大程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以关系基本民生的住房保障为例,要继续大力推进“安居工程”,做好“公共租赁住房、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建设,使新就业的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群体等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的“甜果”。推动住房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对城市部分群体的保障“托底”,也是为了让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人不仅进得来(城市),还要落得下(户口),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颜”的社会理想,逐步成为美好现实。
更好地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建设,要适应当前发展阶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国际发展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就会进入一个旅游休闲时代,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休闲生活逐渐实现常态化,城镇居民对休闲服务产品的消费需求迅速攀升。“解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的需求,水、电、气等生活资料供应充足,更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须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和产品供给,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持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更多便民图书馆、推进数字化文化服务等,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让老百姓的精神有所滋养,有所归依,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更好地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建设,要转变管理思路,实现由政府全面提供公共服务的“单兵突进”模式,向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合理引入市场化机制的“双轨制”转变。
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在消费需求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政府的有效供给对实现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提供服务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则须加强多元参与机制建设,将部分服务交由市场来提供。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只依靠政府的养老保障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这就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扩大服务供给。政府可以通过培育扶持专业化机构,为社区和居家老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通过无偿提供场所、财政补贴、减税降费等措施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的可持续性。社会保险、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专业化养老不断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体系可以让老人拥有更多选择,度过更舒心的晚年时光。同时,要探索更多适合由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之外的有力补充。
公共服务通过改善民生、缩小地区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国的公共服务正变得越来越好,细致的关怀正嵌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效率和公平的齐头并进,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怀有更多期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