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乡村振兴图景里留下青春印记

时间:2024-04-24

李华锡 蒋宇骏

這个夏天,又一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子来到基层一线,走向生活中的“大思政课”。在这些大学生团队中,奔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的民族团结实践团,是一股特殊的青春力量。

他们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相结合,手绘“美丽乡村”、送医下乡,探寻“非遗”故事、开展爱心支教……在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里,他们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印记,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盛。

一支画笔,绘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靠近中朝边境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两座慢节奏的村落龙井市怀庆村和爱民村,这个夏天,热情好客的村民又迎来了一群会画画的老朋友。

“在绘制文化墙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两个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7年到2019年,东北电力大学“绘爱”乡村振兴团队为两村共绘制了450多平方米充满朝鲜族文化气息的文化墙,烘托脱贫攻坚氛围。

2021年夏天,团队第4次出发,顺应两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在200余平方米的墙体上创作彩绘。在爱民村一处墙体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红色的大字分外醒目。队长刘畅说,他们用汉字、朝鲜文两种文字在两个村子同时书写了这段标语,希望能在村里营造出“乡村振兴”的文化氛围。除了标语,他们还绘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人物舞蹈画,“这种载歌载舞的画面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村民如今的精神面貌。”

打底稿、调色、补色、描边……顶着烈日,团队8名志愿者一画就是几个小时。“这次绘画的内容较多,面积大、时间紧,所以大家很少休息。”有村民见他们刷墙够不到上面,就主动拿梯子和长竿过来,还有村民从自家拿来水果、冰棍、矿泉水分给学生们。

“绘爱”乡村振兴团队的辛勤付出,爱民村第一书记杜国胜看在眼里,“文化墙美化了乡村环境,寓教于乐,促使大家自觉树立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

送医下乡 传递健康理念

2021年7月,贵州医科大学的老师徐冉带领药学院民族团结实践服务队,赴贵州贵安新区麻郎村和狗场村两个村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走访中,大家发现村里的老人普遍存在生病不及时就医、就医后不按时按量用药的问题,队员们宣讲医疗卫生知识的同时,还为每家每户配备了常用药,并细心地说明用法用量。

喻甜是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除了宣讲,她还和其他队员一起参与了少数民族传统药用植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天南星大多外用,内服须用白矾水浸泡,再加生姜煮后切片晒干用,可以祛风止痉、燥湿化痰……”队员们在跟随当地药农进山采药的过程中,亲眼见到了一些只在书里见过的药用植物。

“当时我正在观察一株天南星,突然被蜜蜂蜇了一口,又红又肿。”喻甜顿时慌了神,一位药农立马开出“药方”青蒿,队员们就地取材,将采来的青蒿用石子捣出绿色汁水,涂在喻甜的伤口上,痛痒症状很快缓解。药农说,平时大家被蚊虫叮咬了,就靠它止痒解毒。

帮助他人的同时,大家对中药材也有了新的认识,更让医学生们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带队老师徐冉觉得,这正是“三下乡”的意义。

让湘西非遗“飞”上云端

谈起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云上“飞”遗团队的队员们如数家珍,“这里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1项……”

这些数据,大多收录在他们搭建的“云上非遗”数据库里。“‘云上非遗数据库是我们存储和展示湘西音乐舞蹈非遗资源的线上平台,通过云盘存档,将内容在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宣传和教学。”队长徐静说,希望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领略湘西非遗的魅力。

2021年7月,云上“飞”遗团队前往湘西州龙山县石堤村、联星村开展“土家族音乐舞蹈文化”田野调查。团队拜访了土家族打溜子、哭嫁歌、咚咚喹、摆手舞等非遗传承人,一方面亲身感受非遗文化,另一方面也为“云上非遗”数据库补充资料。

在石堤村,队员们观看了4位打溜子传承人的表演,发现他们改编的曲牌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单一地展示打溜子,到现在加入舞蹈元素。对于这一创新,团队及时更新了“云上非遗”数据库的相关信息。

目前,“云上非遗”数据库在各平台的点击量已超过1500万。“希望结合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湘西非遗影响力。”徐静说,宣传好这些被遗忘在乡村里的非遗,可以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共同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让诗歌走进孩子的世界

位于安徽古沟回族乡的太平回民小学,八成以上的学生是回族,学校不缺先进设备,缺的是青年教师。2021年7月1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诗系童真”支教团队来到这里,带着诗歌走进七彩课堂,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琅琅书声从学校的一间教室传出。支教团的王梦雅说,当她讲到诗歌《七律·长征》中红军横渡金沙江的细节时,她看见孩子们眼睛里闪动着泪花。“我以后也要成为像红军那样勇敢的人,保卫我们的国家。”孩子的话语有些稚嫩,却让王梦雅非常触动,“这是诗歌的力量,也可以看出孩子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

除了教孩子们诵读、欣赏诗歌,支教团队还鼓励孩子们写诗。“我们会找一些影像资料给孩子们看,再让他们不加任何技巧地写下自己心中的诗歌。”队长周舟说,对孩子而言,写诗就是把心中所想真诚地表达出来。

孩子们写好了诗,支教团队会教一些关于押韵的小技巧,让他们对自己的诗歌进行修改。队员周舟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二年级学生陈佳娣写的《我的祖国》,诗中写道:“一只公鸡在打鸣,叫醒了沉睡的人,这就是我的祖国!”

“在他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遥远的词。”周舟认为,孩子们的文字非常单纯,“他们把心中的祖国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没有华丽的文字,却表达着内心最纯真的感受。”

在周舟看来,支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孩子们和支教团队的大学生老师们相拥而泣,“一定会记得你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