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杨鑫宇
2021年的高考已然落幕,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们终于暂时获得“解放”。作为一场名额有限的选拔性考试,有人在高考中成功,就必定有人在高考中失败。这样的事实,说出来似乎有些残酷,但这恰恰体现了高考的公平之处。一直以来,高考在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都是“最公平的竞争平台”,既然是竞争,便注定有赢家和输家的区分。对有志向学者而言,高考是引导他们走进知识殿堂的“敲门砖”,而在那些不甘于接受命運安排的年轻人眼里,高考更是“逆天改命”的“翻盘点”想要“翻盘”,自然得在激烈的竞争中搏杀一番。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位参加2021年高考的年轻人被河北衡水中学推选为优秀代表的高三学生张锡锋。高考前夕,学习成绩与口才俱佳的他因为在《超级演说家》节目中的一席演讲意外走红,骤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土猪拱白菜”的惊人比喻,给他引来了一些“三观不正”的批评,也为他赢得了不少有类似经历的人的喝彩。
无论旁人如何评价这段语出惊人的演讲,公众又如何看待他背后的“衡中模式”,张锡锋的发言,都是激烈的高考竞争之下,一个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价值观的范本。相比于“土猪拱白菜”这种修辞层面上的争议,这段发言背后的底层逻辑,才是更具关注价值的东西。作为一名高中生,张锡锋在镜头前的发言难免有不成熟、欠考虑,或是故意“剑走偏锋”的表现。但归根结底,他想说的其实很简单我出身于普通家庭,但我不想做普通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只能拼命学习,以此凭借高考“翻盘”。
在围绕这段演讲展开的争议中,有人把张锡锋当做正面范例,论证“衡中模式”的正确性与必要性,也有人把张锡锋视为反面典型,忧心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些聚焦于宏大议题的讨论当然有其价值,但我不得不说这与“张锡锋们”的个人境遇已经离得太远。所谓“高考工厂”培养出的“学霸”,说破了天也不过是个18岁的少年,他的核心关切既不是母校的得失成败,也不是要领社会风气之先。对这样的年轻人而言,不论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养成更加健全、完善的人格,都是需要上了大学之后“慢慢来”的事情。面对公平而残酷的高考,渴望“翻盘”的人别无选择,只能抓住自己眼下能抓住的一切,在既定的路径上往前冲。
或许是为了批评那段演讲中若隐若现的“精致利己”成分,舆论场上有不少声音将张锡锋比作法国名著《红与黑》的主角“于连”。张锡锋当然不等于“于连”,但是,顺着这个比喻的思路推导下去,我们不难明白,即便年轻考生中真的有人是“于连”的翻版,造就这些“于连”的也是环境,而不是年轻人本身。
如果我们读完《红与黑》,只记住了“于连”的堕落,而忽视了“于连”悲剧的成因,无疑白白浪费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如今,面对不甘“平凡”渴望“翻盘”的普通人家孩子,社会各界还应多多思考:“平凡”为何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我们又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出路,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翻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