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与去除进展研究

时间:2024-05-14

□ 吕 达 赤峰市发改委粮油质检中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黄曲霉毒素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粮食产品的安全性。通过深入分析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去除方法,有利于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有效防控,使粮食安全得到保障,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粮食产品。

1 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1.1 粮油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在粮油及去制品的黄曲霉毒素检测工作中,可以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定量筛选和确认。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需要利用荧光检测器,做好样本的提取、净化、衍生及测定等各项操作。该检测方法体现出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势,且能够同时对多种黄曲霉毒素进行分离,实现对大批量样品的分析。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借助三氟乙酸柱前衍生与C18色谱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之后利用荧光检测器对样品进行测定,并建立AFB1柱前衍生-HPLC检测方法,既能够保证黄曲霉毒素检测过程的精确性,也能够避免重复性的检测工作[1]。

1.2 牛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粮食霉变的情况,若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导致动物误食这些粮食,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被动物摄取后,通过乳汁将黄曲霉毒素排出,进而影响到乳制品的安全性,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威胁。一般在牛乳及乳制品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时,普遍都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工作,其主要就是借助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反应,将其与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进而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整个检测过程很容易受到重金属离子、脂肪及pH等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进而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等不良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做好样品的预处理工作,利用甲醇-水、三氯甲烷分别进行样本的提取和净化,使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假阳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 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

2.1 物理去除法

物理去除法是比较常用的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其中包括高温法、吸附法、剔除法、辐射法及加工法等。

高温法。主要就是利用高温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分解,为达到较好的黄曲霉毒素去除效果,需要结合粮食的种类及污染程度对加热的温度及时间进行合理控制。

吸附法。主要就是利用水合铝硅酸钠钙和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对粉末状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吸附清除。

剔除法。主要就是以人工挑选的方式将颗粒状粮食中的变质颗粒挑选出来,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简便性,但是要充分考虑耗时问题。

辐射法。主要就是利用离子辐射、非离子辐射对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进行破坏,实现良好的辐射降解效果。

加工法。在稻谷、玉米等粮食的储藏过程中,其表面存在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此时可以利用机械加工进行脱皮或脱胚操作,使粮食表面的有害物质得到有效清除。

2.2 化学去除法

在黄曲霉毒素的去除过程中,臭氧熏蒸法、氨气熏蒸法、碱处理等等都是比较常用的化学去除法。比如在氨气熏蒸法的运用过程中,其主要就是利用专门的试剂与黄曲霉毒素发生反应,使黄曲霉毒素得到降解,之后利用单因素试验对氨熏温度、氨气浓度、蒸熏时间及粮食含水量进行观察和控制,实现最好的降解效果。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且比较方便操作,在黄曲霉毒素的去除领域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2.3 生物去除法

比较常用的生物去除法包括了微生物降解和酶降解。其中微生物降解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霉菌、细菌、酵母菌对黄曲霉毒素进行降解处理。通过相关研究可知,吸附时间及环境温度对吸附强度的影响不大,但是可对菌浓度进行有效控制,能够提高吸附作用,使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效果得到提升[2]。而酶降解就是利用自然界生物所产生的酶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分解,使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得到有效降低。

3 结语

综上所述,黄曲霉毒素的存在是粮食储藏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安全问题,若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检测和处理,势必会影响我国人民的饮食健康,甚至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保证粮食产品的安全性,使粮食储藏过程中的黄曲霉毒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对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粮食的种类、数量及实际条件,以此保证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效果,使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