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而立之年,时光如何雕刻内心

时间:2024-04-24

30岁是引人感慨的年纪:有人期待,有人享受,有人恐慌,也有人后知后觉……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再丰富的想象力都会显得苍白。人在而立之年都会面对怎样的五味杂陈?一起听听那些过来人的体悟吧!

30岁只是概念,生存是自己的事

◎陈赛

我清晰地记得我在30岁的时候,感到一阵巨大的恐慌周围的朋友都结婚、买房、生孩子。时代的车轮呼啸而过,北京的房价节节攀升,一个个新的生命来到世间,而我却在南方多雨的小镇,茫然无措地守候着病中的母亲。

第二年,我的母亲去世。她在我的年龄已经有两个孩子,独立支撑一个家庭,照顾弟妹,侍奉父母。她是一位小学老师,17岁开始教书,教了30多年书,退休那年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两年后去世,死时才57岁。

如今回想起来,30岁那一年过得波澜不惊,却也是我有生以来,与现实碰撞得最为剧烈的一次。头破血流之后,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

在写这些字时,我才发现,原来当时我的恐慌有一个名字“1/4人生危机”。无安全感、失望、孤独、抑郁,这些心理症状本是中年危机的典型特征,但它们袭击的却是25岁至35岁、刚刚进入“现实”的年轻人,尤其在30岁的时候到达高峰。

18岁到28岁之间的10年,经常被称为“人生最好的年华”。从生理上来说,这个年龄段的男人的肌肉和女人的皮肤都处在最佳状态,生殖能力也处在高峰。但事实上,没有多少人会真的愿意去重复这个阶段。因为这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充满了困惑与恐惧你第一次要独立面对人生中的许多重大决定。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立”已经从一种儒家的人格理想变成了日常意义上的“成家立业”。事实上,西方人对于“成年”最客观的评判建立在五个里程碑上:毕业、离家、经济独立、结婚、生子。

但是,我们更愿意探讨的,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上的“成年”。当一个人的人生到达一个阶段,你开始以一个独立的姿态面对真实的世界,为自己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并承担责任。这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也是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文化的成熟度。

有人说责任,为自己,为别人承担责任,就是“成年人”。有人说,要自己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让别人为你思考,这才算是“成年人”。但我最喜欢的一个答案是:“所谓儿童、青春期、成年,都是概念,而生存是自己的事情。”

这是漫画家Tango说的。他说,其实成年并不是你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从此固化在那个成熟的状态里了。事实上,生而为人,最好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时常回到孩子的状态。当你很有安全感的时候,比如老友相聚,你就可以回到孩子的状态,欢乐、天真,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是的,一切都是概念,而生存,是个人的事情。

30岁,不再取悦他人

◎蒋方舟

30岁,是个很尴尬的年纪,老得不能再混迹于年轻人的队伍,却又还没有老到可以对年轻人说三道四;已经不再轻信新的东西,却也没有老到要为旧朽之物辩护。

大概在两三年前,我就频繁地被问到“作为一个快30岁的女人,你怎么看待自己?”所以我似乎比同龄人做好了更大的准备来迎接这个时刻,也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去怀疑这个新的前缀:“30岁的”女人。

这好像是一个特别的物种,大众媒体已经为她写好了两种广告的剧本飞速做好全家人啧啧称赞的晚餐,快乐地用魔法处理熊孩子衣服上的污渍,永远围着围裙的巧主妇;婚恋市场屡屡受挫,被父母催婚催育,深夜痛哭之后决定活出自己,忽然在大庭广众下奔跑,决定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的大龄剩女。选择哪种,请君入瓮。

后来,我才发现“30岁的女人”面临的问题和“30岁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生活并没有给她单独出一份考卷。而有些答案,我也是最近才想明白。

30岁,我懂得了“敢爱、敢恨、也敢保持漠然”。我读哲学家以赛亚·柏林的传记,书中提到他童年流亡的经历对他的影响,就是总是竭力取悦他人:“以赛亚一生中有一个核心的道德困境,就是企图将尊严感和这种努力适应新环境的渴望调和起来。”

他在童年时候就成了适应环境的大师,但是却总是厌恶自己,厌恶自己不受控制地逢迎讨好,以及像食草动物一样和蔼可亲。

我也曾经在长时间被这种自我厌恶控制。我之前以为取悦他人的欲望是种虚荣心,后来我才发现有时候是因为不愿意触怒他人,不愿意在冲突中消耗自己的心神与精力,结果却是消耗了自身的尊严感。

过去我会习惯性地以自嘲作为最省力的表达方式,但我的朋友刘天昭说得好:“不要在愚蠢的人面前自嘲,他们会当真,而且在你面前傲慢起来。”后来我发现,在人際关系中,是可以表现出某种冷漠的。

我不必在说话之前,就过分顾虑对方的反应;当我因为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导致对方受伤或者不悦,我不必恐慌性地补救。

另一方面的漠然,是允许自己疏离于过剩的信息和情绪。人进入一个环境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这个环境的情绪,同哭同笑同愤怒,把对自身的探寻裹挟进庞大的不需要思考的集体中。

社交网络一方面把一切值得关注的,不值得关注的信息都堆放在人们眼前;另一方面也放大情绪、鼓励人把情绪和感觉上升为价值。它促生片刻的激情,却无法解决激情之后的空虚。

对我来说,唯一对抗的方式就是虽然轰轰烈烈,但对并不值得关注的事情保持漠然,把激情、意义和话语留给真正值得关注的事。

在30岁的第一年,为自己松绑

◎毛利

30岁即将到来这个事,在2015年的上半年,让我有点痛不欲生。作为一个女人,你忽然丧失了天真的权利,当你的年龄以二字打头时,好歹可以冒充一下少女,诸如跟别人撒娇之类。可三字挂头的女人,撒娇已经足以让人嫌弃了。我想30岁的痛苦,最痛苦的地方,可能在于,它没有什么与众不同。

生日过后的整个8月,伴随着《聂隐娘》带来的孤独感,我个人沉浸在不被理解的痛楚中,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我开始对俗世所有的快乐都感到厌恶,人生第一次,觉得甜点和蛋糕,都是肤浅可笑的东西。

后来我瘦了,体重从130斤一路下滑到118斤。那简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忽然意识到,年龄之所以让每一个女人忌讳,无非就是因为吸引力的丧失,你害怕没有人再爱你。而因为年龄带来的庄重感,你还要强迫自己,变成一个对这一切毫无所谓的大姐型人物。

后来我忽然发现,自己需要的,是自由的感觉。你没必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多么高尚、伟大、纯洁的中年人,人还是可以拥有很多小小的乐趣。这乐趣的表现形式在于,把所有不符合中年人教条规范的一切,都找个无伤大雅的破坏的机会。雾霾天去跑个步,下雨天去淋场雨,我的确不再年轻,体检表上有十项需要复查的内容,但是没关系,我就喜欢这么过。

在10月后的3个月,我去电视台打了一份小小的零工,每周往返上海和南京,在小小的不适感后,我很快喜欢上了南京这座城市。我再一次感受到,原来人类会觉得苍老,仅仅是因为周遭的城市一成不变,如果你换一个城市,就将换到无数的新鲜感。

如果30岁之后的所有事,你都想着,如果我试一试会怎样?我惊喜地发现,其实很多事情都会不一样。

以前,我从来不会争取任何机会,只希望别人找上门说,某某,这个你要不要做?现在,我主动要求,这个我能不能来做?成不成你都可以考虑考虑。因为这对我没有任何损失。

以前,我总认为,美是一种天生的财富。后来,我几乎不遗余力地追求任何变美的机会。我在30岁时才悟出,肤浅有什么关系,美就是短暂的快乐呀。

以前,我认为我的人生完蛋了,去到任何一个城市,都不会发生任何奇迹。现在,我告诉你吧,在北京喝酒,和在京都喝酒,根本完全不一样。当你变换坐标,周遭的一切都会变。

人生的妙处在于,只要把自己松绑,你就可以得到另外一个你。我对自己的30岁第一年很满意,或许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天真的女人,但不天真的女人,有不天真的乐趣。世界换了方向,另外一头,依旧充满乐趣。

35岁重启人生也不晚

◎芝士分子

我2008年大学毕业考上了公务员,那年24岁,24岁到30岁之前这6年里,我基本上就处在没有目标,按部就班过日子的状态。

这里的状态并不是说我对待工作的态度,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我对工作并没有很高的认同感,也没有很大的抱负。

30岁我做了爸爸,女儿的到来让我迅速成长起来。我开始恢复健身,开始找出尘封已久的书,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拒绝了一切应酬,戒掉烟酒(之前我有13年烟龄,从戒烟开始到现在没再吸烟),甚至开始重新学英语。

此后,本来想换个相对轻松一些不需要经常加班的岗位,争取把工作之外所有时间都用来陪女儿,但是一个更困难的选择摆在我面前了。

我妻子,一个医学博士、副教授,她对之前的工作也非常不满意,而如今的工作单位向她抛来了橄榄枝。这里优厚的待遇让人无法拒绝,孩子也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对35岁的我意味着,一切要重新开始了。

经过一番思考,最后还是在今年4月辞去了原来的工作,陪着妻子和孩子一起来到新的城市。

现在,我有了更多时间照顾家人,也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画画、健身、做手工,目前有一部小说正在创作中,刚刚写了13万字左右。

同时,我还在准备考健身教练证书,寒假去培训和考试,下学期开学就可以兼职了,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最后,有一件事情我觉得值得提一下:我准备开始留长发了。其实我在中学时代就特别想留长发,但是这个造型在读书的时候不被允许。毕业后更是没办法留了,以至于我认为自己就是喜欢短发,而忘记了自己其实更想留长发的。所以我觉得留长发这个念头的觉醒,是我正式放飞自我的标志。

我的人生从一眼看到退休变成了有无数种可能。35岁的我都重生了,所以30岁开始改变就更来得及了。

我给单位交辞职信的那天发了一条朋友圈:“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要你愿意做出改变,哪里都可以成为起点。”

30岁不是新的20岁

◎温言

前一阵朋友问我:想换工作,怎么才能换一个喜欢的、有发展的工作?

我:现在的工作不喜欢吗?

朋友:既不喜欢也不擅长。

我:那为啥做了那么久呀?

朋友:因为机缘巧合做了,换起来觉得麻烦,又一直没找到特别喜欢的,所以也就做下去了。

我突然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TED演讲,演讲人梅格·杰说:“二十几岁时就像玩抢座位游戏,大家跑来跑去,乐在其中,但到30岁左右音乐就停掉了,大家一个接一个开始坐下。我不想成为唯一一个站着的人,因此有时候我觉得,我和我丈夫结婚的原因就是,在我30岁时他是距我最近的‘椅子。”

就像朋友遇到的困境:“我一直舒舒服服地坐在这把不怎么舒服的椅子上,但让我抛弃它,去坐另一把远点的椅子,我害怕不但抢不到那把椅子,反而丢了这把。”

我给了朋友3个建议。第一,把已经在做的事弄精弄熟,而不是一下子抛弃和否定自己已经做了十几年的东西,重新寻找。

很多人意识不到,喜欢和擅长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你干不好,就很难喜欢;越自我暗示自己“不喜欢”,就越不想好好干。一份工作,只有做到及格,才有资格提是否喜欢。如果连续做了超過10年,依然谈不上“擅长”,那么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

第二,不要以为工作是持续的、理性的、线性上升的曲线,实际上它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

我的一位同学在一家4A公司做创意总监,她在这个领域一做就是十几年,中间也有过转型的想法。此后,她修整了一段时间,一个人背包徒步西亚中东十几个国家。可是休息够了,依然回到原来的路径上。

旅行给了她更宽阔的眼界和更多灵感,当这些融汇贯通后,事业有了飞跃。其实,就算你是一个很愿意努力、有目标的人,职业的发展也会上下颠簸,在曲折中前进。

第三,行动起来虽然有难度,但未来的路不会越走越窄。今天的生活或许不是你想要的,但必然是你亲手选择的。人生的残酷之处往往在于:我们的选择都是有滞后性的。无论是苦果还是收益,都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揭晓。

所有30岁以后的人生,是你在10年前选择的刹那无从预知的。毕业后的每一个10年,都是对过去的目标加努力的一次综合验收。而人生的一大矛盾是:你永远缺少实现“理想生活”的某个必要条件,在梦想面前,你的条件永远不齐全。

30岁不是新的20岁,但你在30岁生日的下午作出的选择,其实也指向下一个10年,你会站在哪里回首。不要觉得今天醒悟为时已晚,行动起来虽然有难度,但未来的路不会越走越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