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究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与微量元素检验方法

时间:2024-05-14

□ 李婷婷 李 玲 王 敏 淄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品理化检验和微量元素检验均能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认同感。相关检验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严格督促检验人员按照规范的流程和检验方法进行操作,遵照样品检验要求设置检验环境、相关仪器和设备等,科学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进行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高度重视样品滴定、绘制样品检测曲线等的标准化,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 食品理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方式

1.1 前期基础质量控制

在前期基础质量控制过程中,进行食品理化检验时主要完成样品采集和制备工作,并设定具体的检验环境、检验设备参数等。首先,在样品采集和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其质量,并按照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采集,在采集后对其进行合理保存,确保检验成分处于最佳测定状态。其次,整理样品检验环境。在正式检测前,检验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条例科学布置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度、温度以及湿度满足理化检测要求。再次,落实实验设备准备工作。相关检验人员应按照食品理化检验的要求和标准,精准选择符合标准的实验设备,保证检验设备完好且满足检测需求,为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基本保障。此外,相关检测人员还应规范清洁试管、烧杯等实验工具,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完成消毒过程,从根本上保障食品理化检验结果的规范性。最后,制备实验试剂。在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应精准把握水和试剂的配比,按照具体配比标准进行实验试剂的制备。

1.2 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检测人员的操作直接决定着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这就要求相关检测部门必须严格监督检验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从而为检测结果的精准性提供基本保障。在检验实践过程中,检验人员应将称量试剂和样品之间的误差控制在1%内,确保标定浓度达成规定的要求和标准,及时完成食品理化检验操作过程,避免溶液浓度受时间影响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最终检测结果不准确[1]。

1.3 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检测实验过程中,基于实验原则对测定的具体数值进行详细录入、计算以及处理,从而实现质量控制目标。在记录检测数据时,按照相关计数规则进行记录,并按照有效数字计算法完成数据计算过程,反复计算数据结果后取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差和变异系数等,根据直线回归方程计算最终检测结果,最后将其绘制成完整的数据曲线图。

2 食品中微量元素检验方法

2.1 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不但具有较强的检测灵敏度,还能避免受外界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地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线性检测范围较广,有助于检测人员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种元素的共同检测。

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不仅分析范围宽泛、可操作性强,还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灵敏度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检测食品微量元素最基本的方法,但需要借助于火焰原子化系统、石墨炉原子化系统以及氢化物发生器等检验设备。检测人员需利用检验仪器将检测样品中的微量元素转化为原子态蒸汽,待测元素灯发出的特征谱线通过待测原子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而检测人员则可以通过辐射光强弱,计算检测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实际含量[2]。

2.3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作为食品微量元素检测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方法,不但检测结果准确度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检测人员的操作难度,有效提升分析速度与检测灵敏度。在电化学分析法实际操作过程中,检测人员可以使用离子电极法以及极谱法完成食品微量元素检测。

3 结语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相关检验部门应严格把关食品安全检测流程,不断优化与完善食品质量检测方法,充分发挥食品理化检验和微量元素检验方法的实用性价值,将食品安全风险抑制在可控范围内。在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可以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法进行食品安全检测,从前期基础质量控制、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进行质量控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