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 陈文颖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发酵乳制品的安全质量控制
□ 陈文颖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近年来,我国的乳制品产业飞速发展,新鲜牛奶和发酵乳制品的产量急剧增长,我国很多传统发酵乳制品以独特的风味与口感深受大家喜爱。但同时牛奶和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对国内发酵乳制品企业的奶源基本情况、生产加工条件、安全保障体系、技术人员素质、检测条件手段和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进行调查研究,以保证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发酵乳制品企业的良性发展。
原料问题
发酵乳制品主要是对原料奶杀菌后,加入活性乳酸菌制成,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会产生多种维生素,相对于普通的乳制品,有着更丰富的营养成分,更易被人们消化吸收,优质的发酵剂在生产发酵乳制品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原料奶在获得取过程中若受到污染,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当其数量超过标准值时会产生代谢产物,而这些产物即使经过消毒杀菌也无法彻底清除,将破坏原料奶营养成分,使其变质、变味,因此一但发现原奶中微生物含量超标,就要进行废弃物处理。发酵乳能否正常发酵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抗生素。
加工问题
要制出优质的发酵乳制品,在保证优质原料奶的前提下,还要严格监管加工过程。在培养基发酵的过程中,杀菌剂使用不当或混入杂菌会抑制发酵菌的生长,使发酵时间变长,发酵剂的产酸能力下降。这时可加入生长因子,形成抗噬菌体,保护乳酸菌免遭杂菌的污染。发酵剂在加入培养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无菌状态,否则会使发酵乳制品表面产生霉和气。发酵剂加入后要加入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蔗糖。蔗糖在制得发酵乳中必不可少,但若加入高浓度的蔗糖,会使渗透压过高而抑制乳酸菌的产生,一般蔗糖的添加量不可超过12%,糖中的酵母菌和杂菌也会造成污染,所以在加入蔗糖后应再适当添加一些稳定剂。在发酵过程中如果污染丁酸菌,发酵乳会产生刺鼻的酸味。生产发酵乳制品的成本较低、操作也较简单,发酵乳制品可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因此发酵乳制品在发展中国家的食品链中占重要的地位。
流通环节问题
发酵乳制品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具有复杂化、地区差异等特征,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下,发酵乳保质期缩短,造成发酵乳的二次感染。发酵食品都离不开细菌和真菌,发酵乳酸菌必须在缺氧环境下发挥作用,且储存时要密封,一旦开封与空气接触,易混入杂菌,从而导致乳酸腐败变坏。乳酸菌是一种厌氧细菌,即使没有开封,长期置于常温也会不停发酵,因此其保质期较短,所以要记住保质期,尽量不要使其与空气接触。现有条件下,在出厂、运输、储存、销售等各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以防处理不当导致发酵乳品变质。
完善奶源基地管理机制
安全控制是制得合格发酵乳制品的首要任务。原料奶的质量控制是生产优质发酵乳品的第一步。首先,国家要建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并定期完善,一切程序必须严格符合硬性规定,若有违法,必须采取强制惩罚措施。国家和企业共同控制,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发酵乳制品的原料到成品过程,层层把关,降低发酵乳制品的安全隐患。
建立健全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
降低质量风险是在制得健康发酵乳制品各个环节中采取预防性原则。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应建立在投入到产出各个环节控制上。乳制品的危害和营养流失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要扩大发酵乳制品的检测范围,等出现问题再去寻找源头十分困难也浪费时间。所以在食品生物链上的潜在危险应及时控制,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和控制制度。
提高乳制品销售许可准入门槛
各大销售商制出各种口味和品牌的发酵乳制品,让消费者难以抉择,其中部分乳制品行业并未符合标准就进行生产和销售,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应提高乳制品行业的准入门槛,质量监管局应定期抽查乳制品的质量,对违法食品质量安全的记入诚信档案,规范乳制品制造业的行为。加强技术堡垒,防御进口乳品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对进口乳制品监管不严,进口产品的准入门槛低,许多进口产品进入我国仅采取口述报告,甚至空白监管。近年来,全球贸易不断发展,技术落后,关税的保护法也不完善,使许多劣质奶进入我国,以次充好,扰乱我国的消费市场,因此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测的体系十分必要。
特别关注婴幼儿配方乳粉品质
乳粉是以新鲜牛乳为原料,或以新鲜牛乳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数量的植物或动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配料,乳粉中水分含量低(最终产品水分含量2.5%~3%)、重量轻、体积小,具有耐保藏、使用方便等特点,婴幼儿乳粉调制的基本目标是母乳化。所以,对于婴幼儿乳粉的生产、管理、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应高度重视。
加工发酵乳制品各环节的不协调会影响到乳品的质量与安全。尽管发酵乳制品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只要我国高度重视、严格监管,还是可以使发酵乳制品安全的严峻态势得到一定的改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