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个选调生的基层生活

时间:2024-05-14

付倩倩

一个普通的周末,在安徽省北部一个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街道办里,工作人员陈明在为即将举办的迎七一活动做着准备工作,这个双休日他都在加班。

同一天,家在合肥的齐欣踏上了回工作地宣城的归途。对她而言,从合肥到宣城往返8个小时的车程,似乎成了每个周末的固定组成部分。

2012年,一本名为《选调生——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力量》的书出版,作者肖桂国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这一年,对于陈明和齐欣而言,也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硕士毕业的陈明通过了省委组织部的选拔,加入到选调生的队伍,而作为2010级选调生,齐欣的基层工作生涯到了2年的节点。

优秀、高校毕业生、组织部、选调、基层、培养锻炼、公务员、后备干部人选,肖桂国在书中总结了解读选调生的8个关键词。

用一种更为诗意的表达就是,这样一群经过精挑细选的“优质种子”,将在最接近泥土的地方度过自己的草木年华。

“蘑菇期”

陈明至今还对那一段初来乍到的时光刻骨铭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红砖房里,斑驳的桌角和掉漆的椅背记录着时光的流逝,惟一透露着现代化气息的是一台老旧的台式电脑。对于基层艰苦的条件,陈明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让他备感难熬的,其实是那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一颗红心,满腔热血,想在基层施展手脚的理想真正到了地方却发现,全然没有出力的点。

“大概坐了三四个月的‘冷板凳”,陈明说,“一方面刚到下面,确实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分配给我们,另一方面,领导可能会觉得选调生就是下来‘镀金的,终究会飞走。”

刚刚分配到基层的选调生,往往都有这样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一位选调生在日记里将其称之为痛苦的“蘑菇期”,这段时间不会有具体的分工,常常在不是很重要的岗位上,做着打杂跑腿的工作,同时还要忍受种种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齐欣面临的困难要更多一些。她告诉记者,省委组织部对选调生分配有一条基本原则是回生源地,但从小在合肥长大的她却遇到例外,被分到皖南地区,人地两生带来的孤单感瞬间席卷而来。与此同时,单位里最小的同事与自己也有10岁的年龄差,这为齐欣的融入又设了一道坎。

对于异地任职的选调生而言,语言关往往是拦在面前的一大障碍。毫无疑问,沟通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而在选调生们任职的基层乡镇,普通话显然不是通用语言。“因听不懂方言,主任不敢给我安排值班;因听不懂方言,领导们从不敢在电话里跟我说重要事情;因听不懂方言,在一次临时替人值班时把一个上面单位的人惹烦了,他觉得反复说了很多次,我这个人怎么还是听不懂他说什么,觉得我在拿他开玩笑。”一位选调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对于语言不通的困扰深有体会。

肖桂国的跨度就更大了,这位出生于湖南农村的小伙子抱着“做干部比较体面”的朴素念头,来到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安排给他的宿舍是土砖房,屋顶漏雨,屋角鼠窜。最让肖桂国产生心理落差的倒不是这些物质条件,而是毕业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他发现,大学所学与农村的实际缺乏结合点。文印室一度成为肖桂国在基层的主战场,很多时候他一天的工作就是打字、复印。

孤单、隔阂、落差,这些都可能出现在选调生最初的基层生活中。然而,这个与土地最近的距离往往也可以为选调生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优秀、高校毕业生、组织部、选调、基层、培养锻炼、公务员、后备干部人选,肖桂国在书中总结了解读选调生的8个关键词。

站在泥土里

来到宣城的第二年夏天,齐欣和单位的同事一起,在烈日下走遍了所负责区域大大小小400多家企业,每家企业走访了两次,算下来就是800趟。这一次经历让齐欣很是难忘,虽然酷暑难耐,但正是这样一次接地气、全方位的调研,让她得以站在离企业、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观察。“如果不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有些事情就永远不会懂。”

除了百姓的疾苦,这个独特的视角还让选调生读懂了基层干部的不易。“作为政府机关的神经末梢,乡镇街道是一切政策的具体落实者和直接操办者。”这是陈明对于基层单位的精准总结,也是他一年选调生工作中最真切的体会。招商引资、文明创建、计划生育、上访维稳,“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用来形容基层工作再贴切不过了。

陈明说,他所在的街道办,党委委员无周末,工作人员随叫随到,工作状态基本是“白加黑”、“5+2”。有几次他跟随领导到达拆迁现场感触特别深。以前,提到拆迁总是条件反射似的联系到暴力、强制等字眼,但是真正到了基层,才发现有些时候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也很无奈,“他们往往只有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的权力,有些事情只有设身处地才能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判断。”

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选调生也为基层带来了缕缕清风,用自身微薄的力量翻动着基层的土壤。

被质疑的拔节生长

80后选调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年轻往往是一种资本,但有的时候也是一个令人生疑的敏感词。

在他们的背后,“选调生”这个共同的身份为破格提拔提供了依据。社会质疑的焦点在于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为什么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节节高升,他们是不是有背景?选拔过程是否有失公允?在社会普遍弥漫着不了解、不信任情绪里,选调生成了某种职场便捷通道的代名词。

相较于已被社会所熟知的一般公务员群体,选调生还是一个略显陌生的词汇,而近年来媒体上频频曝光的火箭提拔,又将他们推向了风口浪尖。

说到创办选调生博客和自费出书的动机,肖桂国表示,希望能让局外人更加客观地认识选调生,也希望面临机会的大学生能更加清醒地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目前在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从事会计工作的肖桂国,申报了一个关于选调生的研究课题,想为这项制度梳理出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他说:“80后的选调生队伍,年轻、有学历是共同的特质,他们是未来高素质执政者的活水源头。但是应该辩证地看待所谓的选调生破格提拔,毕竟很大一部分的选调生还默默地在基层‘熬日子,做着自己接地气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破格选拔的关键在于公平公正。”

一般而言,2年对于选调生来说是一个关键点。按照选调生制度规定,选调生工作两三年后,组织部门会对选调生进行一次考核或考察,提出使用意见和建议,选调生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选择机会。但是,有些地方针对选调生出台的一些限制性政策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地区3年内不准选调生参加任何公务员考试和全日制学习、5年内不准选调生离开本地。政策的差异性和不连贯性,为选调生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些许不确定。

有人说,选调生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一群人,梦想着“主政一方,造福百姓”;也有人说,选调生是“飞鸽牌”,在基层待不了多久,有朝一日飞向远方。但在陈明看来,“选调生就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接近基层,也许会给落脚的这方土地带来微不足道的新鲜力量,也许不经意间有机会来敲门,带来破土而出的悸动。“无需将选调生特殊化,选择了选调生就要做好准备,接受它最坏的一面,也接受它最好的一面。”陈明深有感触地说。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