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王磐璞
2007年4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2007年5月,太湖蓝藻污染,让江苏无锡市民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饮用水危机”;
2007年9月,号召“节能减排”的“无车日”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2007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发表演讲,在介绍了中国单位GDP能耗减低、污染物总量排放减低的情况后说,这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拐点”……
在去年,若说什么词足够吸引眼球,“环保”绝对当仁不让。这不仅因为2007年发生了太多有关环保的大事;更因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环保不只是保持环境卫生
然而,当“环保”二字渐成媒体宠儿时,当人们觉得“全民环保”时代即将到来时,您有没有想过,到底环保是什么?
如果你走上街头,随便拉个人问问,恐怕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不乱扔垃圾、打扫周围的环境、少用塑料袋、植树造林就是环保。因为对于城市居民而言,除非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他们通常只会关心城市环境的视觉感受,比如天空是否湛蓝、路面是否清洁、绿色植物是否够多等。当然,人们这样想也没错,毕竟这些活动关乎周围的环境,确是环保。但严格来说,这些行动更多地算是环境卫生的范畴,而环保并不等于简单的爱国卫生运动,它更需要我们关注大气、水、土壤、生物的环境状况,以及资源利用的状况等,这才是一个全方位的环保概念。
各国环保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总的来说,国际环保的发展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先污染后治理”。
18世纪,西方开始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这种发展模式以控制和掠夺为基础,它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全球的资源,排放着大量自然界无法吸纳的废弃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恶化,造就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所谓“成也经济,败也经济”,大抵就是如此。
20世纪中期,在人们意识到自身生存发展都受到威胁以后,世界环保主义开始对传统工业文明高增长、高消费、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发出挑战。
1962年,美国海洋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标志着当代环境保护的兴起。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呼吁世界各国共同保护自然环境,标志着环境保护开始成为人类共识。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认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将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近些年,西方很多国家也都在积极实施环保举措。比如,德国柏林、科隆和汉诺威三大城市,就宣布从2008年1月1日开始,率先在市中心设立环保区域,只有符合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取得相应环保标志的汽车才被允许在这些区域行驶,从而减少粉尘和废气污染。
我们不会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与西方国家相同,中国人环保意识的觉醒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段“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为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15%的能源。水污染、空气污染、酸雨等现象严重。据《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6年中国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当然,逐渐显现的环境“透支”的恶果,也督促着人们迅速行动了起来。
2005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叫停了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2006年,10个投资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又被查处,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问题严重企业被挂牌督办。到了2007年,更是将“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足见政府的决心。
虽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但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防患于未然”显然更有效、更经济。2006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提出的需要加快实现的三大转变之一就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要做到这些,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至少要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我们在制订发展目标时,不能只看经济增长,更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我们特别提出了两项目标,就是单位GDP的增长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
第三,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
第四,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且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公众参与责无旁贷
尽管在环保问题上,政府的作用是主导,但由于我们生产的产品都是用于消费的,甚至其中的70%都直接用于家庭消费,另外30%间接也与家庭消费有关,因此作为享受环保成果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是责无旁贷的。
曾有这样一组数据:如果生活用水节约60%,全国的水需求量可至少降低20%,COD排放也会大大降低;如果家庭用电节省50%,全国至少可以减少20%的装机容量,有助于完成二氧化硫的减排目标;如果生活垃圾减少50%,可以极大地缓解垃圾围城现象,进而消除城市周边污染地下水的重要隐患。
所以,你可以不懂环保是什么,但至少要做到热心公益、节水节电、减少垃圾。比如,安装节水水龙头;盆浴改淋浴,使用洗涤用品时关水龙头;收集洗菜水、洗衣水、洗脸水等清洗水冲洗厕所、浇花、拖地;小件衣物尽量手洗,少用洗衣机。再比如,使用节能空调、冰箱、电视;夏天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鼓励夏天开窗通风和使用电扇,少开空调;随手关灯,杜绝“长明灯”;购物时自备购物袋;减少纸张用量,并尽量重复使用;少用胶水、涂改液、清洁剂、芳香剂、杀虫剂等有害物质;厨房垃圾沥干后分类。
当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还不仅仅如此,我们国家的法律授予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环境保护方面诸多的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众有权了解我们的环境状况,也有权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与决策,还有权监督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的环境行为。因此,我们说,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