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寻找林木森书店》:为孩子们点一盏书灯

时间:2024-05-14

汤素兰

我第一次接触到的课外书,是一本没有封面封底、卷了角、书页泛黄的旧书,书中的故事却让我印象深刻。书里讲了后羿和嫦娥的故事,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还有大禹治水、老子出关的故事。后来上了大学我才知道,我读到的是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第一次读到这样神奇的故事,第一次通过故事接触到跟我周围环境里完全不一样的人,与其说我被故事所吸引,不如说这些故事让我“震惊”。正是这种震惊,打开了我的阅读之门。

阅读给我带来的好处是写作文时用的好词好句比一般的同学多,作文写得比别的同学好。上中学的时候,老师把我的作文贴在学校的墙壁上,这是我作文的第一次“发表”。对于一个其他功课平平的女孩子来说,这种发表让我获得了成就感,而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对我的奖励是把他收藏的文学书籍,包括订阅的《人民文学》杂志给我看。

那时候,我们县文化馆有一份自办刊物。有一回,我的语文老师的文章发表在了这本刊物上,他很自豪地把刊物拿给我看。看到文章变成铅字,印在书上,而且就是我老师的文章,我再一次被震惊到了。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学校分了文理科,我进了文科班,老师在文科班教室的黑板上方写了“立壮志,跃马文坛”7个大字。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那时候能读完高中,考上大学,获得一个吃国家粮的机会就是全部的理想。可是,我每天看着那7个大字,慢慢地,心蠢蠢欲动,仿佛长出了翅膀,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如果将来考上大学,我一定要读中文系,如果我读了中文系,我会不会也像老师那样,写的文章能变成铅字,刊登在报刊上呢?

后来,我真的考上了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有小小的作品发表在省级公开刊物上。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有幸成为一名少儿图书编辑。有一年,一个记者朋友从偏远的林区采访回来,跟我说那儿有一家林场学校,仅有1个老师和13名学生,学校连一本课外书也没有。我想起了我的少年时代,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也只有13名学生,学校里也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我有限的几本课外书是自己在村庄里搜寻别人家的阁楼得来的。而我如今在出版社工作,我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样书。于是,我整理了几十本书,打包寄给了那个林场学校。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经常给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邮寄图书。2017年开始,我将这项图书捐赠活动经常化,命名为“素兰书屋”。迄今为至,我已经捐建了28所“素兰书屋”,捐赠图书近10万册。在每一家“素兰书屋”的捐建仪式上,我都会对孩子们重复这样的话:“书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它能填平教育的沟壑,当你学会了阅读,你就拥有了一只强健有力的雄鹰,而你就可以成为鹰背上的小鸟,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虽然全社会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现实不容乐观,我们看到身边的实体书店纷纷倒闭,越来越多的人将时间花在刷视频、看手机信息上。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能得到即时的新闻和信息,仿佛无所不知,而人们的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却越来越欠缺。

大自然有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读书也是一样。一个人的阅读习惯要从小养成。一个人只有在小时候就能品味到文字之美,能被书的神奇魔力所吸引,他长大后才会对阅读着迷,才会选择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因为阅读对我们如此重要,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我常想,我要如何才能引导孩子们爱上阅读?我不是孩子们的家长和老师,不能对他们耳提面命,但我可以用我自己的方式,写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讲一讲读书与书店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我的童话《寻找林木森书店》。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爱读书的男孩、一只神秘的黑猫和一只木雕兔子,通过这3个人物,我写了一家百年书店的消失与回归。

童话从来都不是现实的可能,而是愿望的满足。我觉得,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有一家了不起的书店陪伴着他,为他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这家书店离孩子的家和学校都不太远,古色古香,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物——木雕兔子。孩子喜欢动物,一个幸运的孩子一定会遇上有魔力的动物,比如在《寻找林木森书店》里,男孩木里就遇到了一只黑猫,它将木里带往了神奇的童话世界。

童话虽然是幻想出来的故事,但一切的幻想都应该有现实作为根基,这样幻想才有生命,这样的故事才会引起心灵的共鸣。在《寻找林木森书店》里,我还讲了世界上两家著名书店的故事。一家是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思与科恩旧书店,另一家是法国的莎士比亚书店。马克思与科恩旧书店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这家书店和读书人之间温暖的故事,却因为《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而永远留存在全世界热爱读书的人们心中。莎士比亚书店1919年由美国姑娘西尔维亚·毕奇在幽静的巴黎左岸剧院街开设,这家书店在当时成了美国文艺界大咖学者的文学沙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家书店关闭了。但在20世纪60年代,年迈的西尔维亚遇到了在巴黎开书店的美国青年乔治·惠特曼,于是,毕奇女士把莎士比亚书店的店名和保存下来的一些作家珍贵的手稿转赠给了乔治·惠特曼,让莎士比亞书店的传奇得以延续。这家书店本身就在讲述书的神奇——莎士比亚是英国作家,开书店的是美国人,而书店开在法国。

有一种文创设计叫“书灯”,摊开的书页里面发出柔和的光,书香弥漫。望着书灯,我常会想起童年时代挑灯夜读的情景。那时候还没有电灯,我将注满煤油的镜灯点亮,挂在蚊帐里面的帐钩上,一直读到灯油燃尽,四周一片黑暗,我心里的灯却亮了起来,那是智慧的灯。

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童年时代便与书为友,长大以后,走遍天下以书为侣,因为书里有人类灵魂全部的美丽。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任编辑 王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