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赛事保障,赛场内外“她”担当

时间:2024-05-14

赛道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赛道外,本着“参与冬奥、奉献冬奥、服务冬奥”的美好愿望,为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她们默默付出,为赛事全程保驾护航。

我们通常欣赏文静、听话的乖孩子,性格活泼的男孩总会被贴上“贪玩”“调皮捣蛋”的标签。然而这些社会欣赏的“好”品质却是与创新人格背道而驰的。在此,我引用凤凰网微博上的一段话:

首登冬奥会赛场的冰壶女裁判

中国冬季项目起步较晚,相应的配套工作人员较为稀缺。统计显示,自1992年到2018年的8届冬奥会中,中国共有22人次担任裁判,大部分集中在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项目,2018年冬奥会上,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首次出现中国裁判的身影。而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有4名中国冰壶裁判首次执裁,两位女性赫然在列,其中一位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老师李凌姝。

学冰壶、做教练,组建学校冰壶队、考取一级裁判员资格、执裁国际比赛,直到登上北京冬奥会的裁判席,李凌姝一路拼搏、一路成长。

(3)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评价表明,洞庭湖及其入湖口表层沉积物整体上呈轻度污染,南洞庭湖污染比东、西洞庭湖及入湖口严重,各个入湖口中以湘江入湖口污染最高。

裁判规则也有所更新。她随身携带着《冰壶规则和竞赛规则》中英文两本小册子,一有时间就学习、记录,仿佛好学生的“错题本”,她对裁判新规的理解,也在“烂笔头”中不断更新。

李凌姝在本次冬奥会担任副计时长,主要任务是管理4条赛道的计时员,一旦计时员出现任何疏漏,她就要挺身而出,及时处理和更改。为了和国际裁判们零障碍交流,李凌姝几乎每天都在精进英语。上线上培训班、跟私教课程,确保不会因为任何语言沟通问题,造成执裁失误。李凌姝从零起步,和计时长、工程师一起反复测试找问题,手头的小本子上用中英文密密麻麻交替记录着各种要点。

大概是人以群分,许诺从小到大,身边都是些好看的姑娘,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肤浅”,如果连脸都看不下去,又怎么能产生感情?

得益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北冰南展”发展规划,2011年李凌姝被学校推荐进入上海冰壶人才培养计划。随后,她在学校开设冰壶选修课,给很多“没见过雪”的南方孩子打开了一片冰天雪地,“限量发售”的冰壶课一课难求。

与夏季奥运会项目多在体育场馆内举行不同,冬奥会项目多在室外山地举行,受气象条件影响更大,尤其是北京冬季的大风、低温、能见度等气象因素,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发挥。

在冬奥气象保障团队中,女性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无到有建设山地气象站、从0到1重构预报系统、从预报到服务的精准抵达,都不乏她们的身影。

气象巾帼追逐更精准更精细

冰壶比赛非常熬人,一场比赛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任何情况下开小差都可能导致裁判失误。李凌姝说:“只有用专注的态度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对待冰壶项目,才称得上是合格的裁判。”

(4) 在确定节点骨架曲线模型、刚度退化规律及滞回规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恢复力模型,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该模型可为该种节点动力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延庆赛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张曼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次登上冬奥会延庆赛区海坨山区域时,当地向导看了看唯一的女性张曼有点儿担心:“女同志啊?那可能挺费劲,还有点儿危险。”张曼却笑了笑,像以往上山一样,带着六七个人的队伍就出发了。这一走,开始了7年百余次攀越海坨山的征途,他们的任务是在这座荒山上,寻找合适的点位,建设4个气象监测站,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提供气象数据。以张曼为代表的“先行者”们,用双脚丈量着连路都没有的小海坨山,实现了气象站从无到有的建设。

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有了气象站等设备的监测数据后,接力棒就交给了天气预报员。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时少英,是延庆赛区冬奥气象服务团队队长,主要负责延庆赛区高山滑雪项目的天气预报。

高山滑雪赛场环境水平距离短、垂直落差大。海拔落差每100米,气象环境就有天壤之别;翻过一道山梁,又是另一番光景。对于预报来说,面临山区复杂地形下“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考验,站点预报以及常规的网格差值预报不能满足对赛事保障的要求。

但越是困难,越要敢于担当。时少英带领预报员团队展开了3个冬季的训练,更加熟悉各个赛道的地形,摸索出了各气象要素垂直变化的规律,从硬件着手,不断完善山地预报模型,从软处提升,在人工订正和服务中更加精细。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天气预报“睿图-睿思”系统由此诞生,首次实现了复杂地形下“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根据气象服务团队提供的天气预报,14项赛事的官方训练或比赛进行了赛程调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