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乔迦
去鼓浪嶼旅行时拍的精修照片拿到手,我被吓到了。我明明只有162cm,照片里看起来却有180cm,体重更是被修掉了几十斤,反倒远没有原图顺眼了。我开玩笑地问客服:“这是我吗?”客服说:“修图师可能修得有点过了,不过大多数客人都是这么要求的,拉高、调瘦、磨皮……看上去年轻也漂亮。”
我没话说了,但心里忍不住地说:“把年龄修没了,时间也就没了。”
35岁的我,不会像20岁时那样体态苗条,也不会像那时一样皮肤光洁,眼角的皱纹、笑容里的疲倦,总是免不了会有的。精修照片里的那个人,的确是个更年轻更好看更高更瘦的人,但不是我,更不是当下的我!
我们拍照是为了什么呢?
美。这是肯定的,所有的人都爱美。但在美之前,我认为还应该排一个字,那就是“真”。如果把细纹抹掉,皮肤的纹路全磨光,年龄的“真”也就不存在了。客服说:“绝大多数客人的要求是,只要看上去足够美,像不像自己倒是无所谓。”
那照片里的人是谁呢?当时记录的又是谁呢?
是35岁的我,忙里偷闲安排了一场出行,这出行里有很多意思,比如休憩,比如暂时的回避,比如对自己的安抚……不是一个不知从何处来的为了把脸部修小而把笑容修到僵硬的年轻姑娘。
我想起了前不久遇到的一个人。此人言必称“我是认识谁谁谁的,当年和谁谁谁都合作过的”“我是见过好东西的”“我这个人很挑剔的,只有精致的东西才看得上”……如此种种,让人听起来格外不舒服,而事实上,此人不过是因工作关系、接触了一些艺术家、收藏家以及富商而已。
与另外一位朋友吃饭时聊到此事,我们共同感慨,这就是一个人角色的错位。卖奢侈品的姑娘、攒3个月工资买一件奢侈品的姑娘,以及平日买奢侈品像买冰激凌一样的姑娘,三者,其实是三类人,她们并不因为都跟奢侈品有所关联而成为同一类人。有人是宴会的发起者,有人是参与者,有人是服务者,虽然,大家看似在同一场宴会上。
同一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角色,但因为在同一场景中,很多人会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反倒常常看见那些“小人物”的扬扬得意,因为每次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下,都是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必须要向旁人大声宣布他们当时在场。而如此强调,不正因为这个场景并不是他们人生的日常吗?
“平常”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是绝大多数人人生的日常。令人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无法接受自己人生的“平常”,尤其在别人面前,所以,只好拿一些所谓的“高光”来修饰自己,试图力证自己的“身价”,但这种浅显的把戏,太容易被旁人看穿了。
一个人理想的状态,是他能够接受真正的自己,并且喜欢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只能接受自己的“高光时刻”,甚至伪造出自己的“高光时刻”。
活在一个“失真”的人设里,对我们真正的修正、开放与成长毫无增益,而倘若一个人一生都活在“失真”中,只能说,他从未肯定和喜欢过自己,这样活过的一生难道不令人惋惜吗?
(离萧天摘自《时代邮刊·下半月》)(责任编辑 张宇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