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没有你,再华美也是一片荒芜

时间:2024-05-14

未希

在没有认识陈友仁之前,已经20多岁的张荔英从没有对男性产生过幻想,她的世界里只有绘画。她从小就极具天赋,父亲张静江对她更是悉心栽培,专门请了一位苏联油画家到家中教她绘画。

在巴黎游学期间,年仅23岁的张荔英第一次参加巴黎秋季沙龙,才华出众的她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备受瞩目。她喜欢巴黎浓郁的艺术氛围,如果可以,她希望能一直呆在这里,终生与艺术为伴。

然而,陈友仁出现了,这一年,他54岁,仅比张荔英的父亲小1岁,但张荔英没有把他当做长辈看待。她听周围不少华侨提起,“陈友仁”是一个令中国人骄傲的名字,在担任外交官期间,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抗争,成功收复了武汉和九江的英国租界,大家都称他为“铁腕外交家”。

怀着敬佩的心情,张荔英不禁悄悄打量起陈友仁,他轩昂的气质,挺拔的身材,特别是那一抹胡子,看起来真的很具有男子气概。张荔英冒出一个念头:她想画他。

当时,陈友仁正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和外事顾问,而宋庆龄和张荔英认识。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张荔英在心里称陈友仁为“天下第一美男”,言谈之中也常常流露出来。陈友仁对绘画有相当的造诣,他主动提出,自己随时都愿意为张荔英摆姿势,这对学画的张荔英来说是极有帮助的。

塞纳河畔、卢浮宫都留下了他们相携相伴的身影,他们冲破年龄的束缚,狂热地相爱了。陈友仁的原配夫人在4年前去世,4个子女也已事业有成,他们之间没有婚姻的阻碍。

张荔英写信给父亲,希望父亲同意他们的婚事,她写道:“此次上书,有关女终身大事,颇望大人阅后亦乐意,而且赐以允可为盼……”陈友仁也附上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张荔英的爱慕之心,同时汇报了自己近一段的工作。

张静江在国内收到信件后,大为恼火,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心比天高的宝贝女儿竟然喜欢上了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而且陈友仁和他的政治立场也截然不同,他断不会同意这门婚事。

一个是自己敬爱的父亲,一个是自己倾慕的男人,张荔英哪个都不想放手,她执著地给父亲写信,向父亲诉说自己灼热的情感和不变的心意。如此这般1年多,张静江的态度终于软化,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两人欣喜地在巴黎总领事的办公室登记结婚,举办俭朴的婚礼,宋庆龄为他们主婚,老夫少妻的政治家和艺术家的婚礼,引起了轩然大波,由此,张荔英也成了惊世骇俗的传奇女子。

那时,陈友仁的事业已经开始衰落,婚后迎接张荔英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在殷实家庭长大的富贵千金,却丝毫没有被眼前的艰难吓倒,她坚定地伴随着陈友仁四处流亡。

婚后10多年里,他们从广州到上海再到香港,一路颠簸,但是她从不抱怨,还会想尽办法为陈友仁排忧解难,她不想看到他眉头紧锁的样子。

陈友仁对娇妻感到万分抱歉,他唯一能为她做的,就是实现当年的承诺,为她摆姿势,让她作画。在那些困苦的日子里,张荔英作起画来就会浑然忘了一切,脑子里浮现的依然是当初他们在巴黎热恋时的好时光。

画里的陈友仁愁云满面,但神情坚毅,他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着张荔英,她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迎来胜利的。

在抗战爆发的第二年,陈友仁带着张荔英回到祖国,投入到救国运动中。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双双被捕,被幽禁在上海。

看着丈夫一天天地憔悴,一天天地消瘦,张荔英心如刀割,她丝毫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也从来不曾动摇。在漫长无望的幽居生涯里,惟一能打发时光的就是为丈夫画画。

此时的陈友仁神情萧索,仿若枯败的落叶,张荔英强忍着泪水,用温情宽慰着陈友仁,希望他不要放弃。

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两人相依相伴,相互扶持。在抗战胜利的前夕,陈友仁因病去世,张荔英怀着悲痛的心情,亲手安葬了他。

从此以后,张荔英漂泊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定居新加坡。她最终没有在自己喜欢的巴黎定居下来,因为那里没有他,再华美也是一片荒芜。

(责编 冰蓝)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