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佩妮拉·斯达菲尔特
生命与死亡的话题对孩子大人一样重要
朋友4岁的孩子曾向我提问:“生命到底是什么?”这让我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对这个话题有兴趣呢?
从那时起,我也开始探索生命与死亡究竟代表什么。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发现生命这件事变得无处不在:一朵花是有生命的,一片叶子是有生命的,小狗和小猫同样有生命,沉默的石头也许有愤怒的时候,这世界上的每个生命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延续着。
尽管我不能给那个孩子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他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并且希望用一种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后,我在一位博物馆工作的朋友建议下,把它们画下来,让每个孩子能够从我的画册里去了解生命与死亡的秘密,直观、有趣、幽默,这远比严肃地坐下来面谈要有意思得多。
引导孩子用正面的态度去看待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是中国孩子所特有的,在瑞典,孩子同样也会有恐惧感。当孩子们去现代博物馆参观,看到一些关于死亡的图片时,会表现得特别有兴趣,他们会想:“发生了什么事?”但是这时候妈妈或老师会出来阻止孩子看这些图片,其实是没必要这样做的。孩子有兴趣,就可以跟他们交流。
我的女儿还在托儿所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的妈妈快要生老二了,所有的人都在期待这个孩子降生。但在接生过程中,孩子却死了。那个时候,大家都会感觉到难过,无法向老大解释这件事,于是有的妈妈会采取隐瞒,假装这件事不存在,这是不对的。“死亡”的话题并非禁忌,也不需刻意去提起,更不用制止孩子哭泣或害怕。但当孩子有兴趣去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之后,应该让他们知道,死亡这种事情是自然发生的,然后引导他们以坦然的心态接受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每个人有不同的纪念方式
孩子对死亡有一种特别开放的态度。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与过世亲人交流的方式,就这一方面来说,他们远比成人更有创意与想象力。我的朋友曾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去世了,朋友带着小女儿去墓地看大女儿时,发现小女儿在墓前跟姐姐说“再见”。孩子在跟死去的那个孩子交流,她们并不觉得死亡是一个阻碍。
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死亡。比如我带女儿参加母亲的葬礼时,我会指着天空对女儿说:“外婆已经到了天堂,我们仍然可以跟在天堂的外婆交流,葬礼只是跟一个人的身体说‘再见’的形式。可能外婆就在上面,你有没有听到,她现在正在跟你说话?”我也尝试用画画的方式告诉女儿:“外婆的身体现在被火烧掉了,但她可能变成了一朵花从地里长出来,变成天上的星星,也可能变成一头驯鹿。”这让死亡不再变得可怕,而成为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
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与死去的人交流。有的人会去吃死者生前爱吃的冰激凌,有的人会戴着死者的帽子纪念他,还有的人会装成骷髅的样子,在死者的墓前做死者爱吃的饭菜,煮咖啡,演奏音乐,或是放烟花。这可以让我们觉得我们并不是在失去这些人,而是和他们的关系继续存在下去,并且有了更多与他们交流的方式。
让孩子理解自己的存在,
感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我女儿去博物馆的时候,看到骷髅会觉得非常害怕。回到家,我把骷髅都画了出来,并告诉女儿,其实这些骷髅是人体的一部分,当你去感觉的时候,你都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虽然你现在看着它们害怕,但如果你没有它们,你就不能去走动。
喜欢生命的人就会尊重生命,当你不尊重自己生命的时候,就不会尊重他人,就可能会去伤害他人。这可能是一个哲学问题。
每个人对生命会有很多设想,常常会有不同的计划,人的生命存在着多大的价值,这个要自己去思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有多尊重自己的生活,他就对生活有多大的热情。
对于生命,我并不觉得做了什么很重要,而是你要去体会,感受生活。比如你喜欢某一种花的味道,你去闻花,去游泳,去做一切对生命有益的事。孩子就会对周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有感觉,从而知道我们应该有一个很快乐的生活。生命是一件礼物,你从哪里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就是一个存在,你去尊重自己,去欣赏自己的生活,心怀感恩。
我从来不告诉孩子要去做些什么,但是希望孩子自己来思考“我们的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每天晚上睡前都会问女儿:“你一天之中,最高兴的5件事情是什么?”我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她,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生一些很糟的事情,但是也在发生一些很好的事情,我们要意识到生活中有一些很美好的事情在发生。
(慕纱 摘自《母子健康》)(责编 冰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