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在人与人、族群与族群完全隔绝的状态下,古代四大文明几乎同时在北半球形成。如何解释这个现象?从一万年来挪威雪线变化可以发现,这一阶段是全球气候温暖期,气候变化幅度小,为人类早期文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气候背景。
人类早期文明几乎都是农业文明。气候温暖期,高山冰雪融化加快,一些受影响的大河河谷地区有了充沛的水资源维持农业生产和牲畜饲养,随之人口大量涌入,开始出现城市。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平原,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古中华文明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
一个深层次问题是,除黄河文明外,为什么其他早期文明相继衰落?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谜。但从气象学视角分析可以发现,副热带高压沙漠带南移,是摧毁大部分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其影响,亚洲的荒漠位于北纬15度至35度,非洲的荒漠位王北緯15度至30度,阿拉伯半岛的荒漠位于北纬22度至48度。亚洲与北非形成长11000公里的荒漠、半荒漠带。除黄河文明外,昔日文明的故乡都悲壮地沦为茫茫沙海。
大约公元900年至1300年,气候变得极为适宜。此时,欧洲粮食供应充足,人口增长50%,有了大量的劳动力。欧洲许多著名的城堡、大教堂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的宋朝,北宋都城开封,人口超过1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气候变迁可以使一种文化兴起,也可以将一种文化毁灭。楼兰位于罗布泊,曾是一个以畜牧和渔猎为主、兼有屯田农业的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楼兰出玉,多葭苇、怪柳、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驼。”可当唐朝高僧玄奘取经归来时,却看到楼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
气候变化本身不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度,但风险长期累积、震荡、极化后,就会超出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动摇人类生存。新形势下,国际社会需要从利益博弈走向命运共同体,协力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陆长荣/文,摘自《解放日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