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有一首歌最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抗日歌曲之一。歌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就是著名歌曲《松花江上》,你知道这首歌是怎样诞生的吗?
1931年9月18日晚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蒋介石非但不抗日,反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东北军一枪不發撤出东北。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边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激起了创作歌曲的冲动。河北出生的张寒晖并没有见过松花江,他把北方女性哭丈夫儿子的哭声变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于是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便诞生了。这首歌开始以倾诉式的叙事和抒情,历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环回萦绕,反复嗟叹,最后在呼天抢地、声泪俱下的悲痛中,唱出“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表达了誓死抗争的决心和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歌唱,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
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后来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因为这首歌是以传唱的形式流传开来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创作的。在抗战初期,作曲家刘雪庵把自己从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谱写的《离家》及《上前线》两首歌与《松花江上》编为《流亡三部曲》时,也只能把《松花江上》的作者署以“佚名”。
(冯康/文,摘自《中国国防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