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女性的血压很复杂

时间:2024-05-14

严立新

近日,挪威学者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提醒,女性进入中年后,血压可能“骤升”,远远超过男性血压的升高幅度,且血压变化相对更复杂,必须多加关注以降低日后患心脏病的风险。

女性血压比男性复杂得多

30岁后增幅大且波动大。成年女性早期的平均血压较同龄男性低,甚至部分女性表现为低血压,但大多数人没有头晕等不适症状,就将其忽略了。从30岁开始,女性血压增高趋势比男性猛烈,到55岁以后,血压甚至高于男性。女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也常常比男性大。

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上述挪威研究团队共纳入6 381例女性和5 948例男性,平均年龄41岁,在随访的16年间记录他们的心肌梗死发作情况。结果显示,40多岁的女性即使血压轻度升高(范围在130~139/80~89毫米汞柱),其50多岁时急性冠脉综合征,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的患病风险会是血压正常者的2倍。但是,这种关联在男性中并未被发现。另一项研究称,男性收缩压≥120毫米汞柱,女性收缩压≥110毫米汞柱时,心血管疾病风险都明显升高;收缩压为110~119毫米汞柱的女性,其心肌梗死风险与收缩压≥160毫米汞柱的男性相似,心力衰竭风险则与收缩压120~129毫米汞柱的男性相似;从脑卒中风险来看,收缩压为120~129毫米汞柱的女性相当于收缩压为140~149毫米汞柱的男性。

阶段性特征明显。女性一生中有3个特殊时期很容易發生高血压:①经期前,女性在月经来前的10天内,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血压升高;②妊娠期;③围绝经期。

四大特殊因素左右血压波动

女性血压随雌激素含量呈周期性变化。雌激素可以通过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来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降低血压。女性到了围绝经期后,体内雌激素含量逐渐减少,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压、脉搏波动较大。

外源激素干扰内分泌系统的稳定。避孕药是女性高血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可导致血压升高或加重原有高血压症状,甚至可能减弱降压药效果。此外,使用激素治疗、围绝经期激素替代疗法,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都是外源激素的来源。

免疫疾病用药可能导致高血压。有些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或有牙疼等炎症的人,需要吃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或退烧药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导致血压升高。

不良情绪刺激血压升高。女性通常易紧张、焦虑、激动等,尤其是经期前或围绝经期更容易情绪化。情绪不稳定会影响甲状腺激素、雌激素等多种激素的正常分泌,还会影响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间的平衡,刺激血压升高。

高血压高发阶段的预防

管好三个重要时期。①月经前期和月经期,应少食辛辣、寒凉、刺激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②围生产期,要做好妊娠监护,已经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孕妇,要把血压监测持续到产后1年,血压保持稳定才可以;③围绝经期,有围绝经期症状的女性应到医院就诊,平时多注意调节情绪。

坚持有节律的运动。女性可以选择瑜伽、太极拳等运动,对血压、心率的调整很有帮助,另外对愉悦身心、塑形美体、增强自信也大有裨益。

控制不健康饮食。高盐、高油脂、高胆固醇的饮食不仅易使人变胖,还会带来许多炎症和慢性疾病,最终危害心血管健康。但对老年女性而言,体重过轻或过重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饮食限制可放松些。

及时放松心情。女性应格外注意调节自身情绪波动,有自己的社交圈,多倾诉,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最后,中青年女性尽量少用外源性雌激素;低血压对心血管也有危害,须积极治疗(尤其是有头晕等症状时)。

(摘自《生命时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