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施轩 晓理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革命文化之一,也是黑龙江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2018年8月1日,省委书记張庆伟在革命老区尚志市调研时强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要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不断挖掘、整理、提炼红色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开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宣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片洒满抗联将士鲜血的黑土地上,有这样一所大学,正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我先行”的历史担当,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书写教书育人、智库资政的新篇章。
2016年8月15日,为纪念东北抗日联军组成80周年,中国抗联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挂牌成立。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是隶属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0人,另聘有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等单位的15位兼职专家学者。研究中心主任由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担任。
自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得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及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精心指导。研究中心以东北抗联研究为切入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为学生启迪思想、明确方向,用红色文化浸润心灵、引领实践,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
把东北抗联史、东北抗联精神纳入教学科研工作。按照省委宣传部的要求,研究中心以“铭记东北抗联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黑龙江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抗联史研究、抗联精神弘扬融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一是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设立东北抗联史、东北抗联精神专题课;依托实践研修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形象直观的现场教学。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中开设东北抗联史专题课,以东北抗联研究和抗联精神弘扬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建设的特色内容。三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设立东北抗联研究方向,培养青年研究学者,充实东北抗联史研究梯队。2017年4月,研究中心获批省社科联东北抗联研究学术交流基地,下设黑龙江省汤原县、穆棱市、东宁市、绥棱县4个研究室,黑龙江省铁力市、东宁市、吉林省通化市及和龙市4个研究基地,1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成为国内从事东北抗联研究的重要基地与专业平台。
用东北抗联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学院党委提出,要用有温度的方式方法、可感知的人物形象、本地域的红色文化,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心育人。为丰富校园文化的红色基因内容,两年来学院党委按照“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要求,把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课培训计划,大力倡导“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我先行”,深入开展“举抗联旗帜、走抗联道路、唱抗联歌曲、讲抗联故事”系列主题活动。为确保抗联精神贯穿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一年级新生要学唱一首抗联歌曲,参加一次先烈祭扫活动;二年级学生要重走一段抗联道路,看一部抗联题材影视剧;三年级学生要学会讲一个抗联故事;四年级学生要读一本抗联书籍。尤为值得称道的是,由学校师生创作、排演的大型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已经成为宣传抗联精神的标志性载体。该作品由序曲以及《黑土之殇》《集结之号》《暗夜之星》《英雄之魂》《胜利之光》五个篇章和尾声七个板块构成,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原历史场景,生动展现了东北抗联战士义薄云天的情怀担当,演出场景规模宏大,歌舞阵容气势磅礴,被业内专家誉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史诗级作品”。2017年8月下旬,在第十二届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永不磨灭的信念》作为文化创意项目入选参展,并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备受瞩目,博得好评。两年来,在全省巡演27场,观众达上万人次,被省教育厅列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项目。
以东北抗联精神研究成果服务资政育人。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革命精神25讲”、省委宣传部主持的“黑龙江优秀精神读本”系列丛书“东北抗联精神”部分的编写任务已经完成。学院的研究成果《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人选黑龙江省网络干部学院培训课程,主讲教师成为黑龙江“四大精神”宣讲团成员。此外,学院还组建了东北抗联精神宣讲团,到驻牡空军部队、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海林市委党校等多家单位宣讲抗联斗争光辉史实和抗联英烈光荣事迹,深入解读东北抗联精神,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意义。2017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通过到校考察,对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加强业界合作,挖掘史料资源。搜集整理中、日、俄、朝等国图书、档案、影像资料,在校图书馆建立东北抗联文献数据库,馆藏中、日、俄、朝等国书籍、战报、档案500余册,论文1400余篇。近期又从日本采购了200余册日文史料书籍。研究中心的相关学术活动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远东学术报》刊载,引起俄罗斯史学界的关注;俄罗斯远东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奥西罗夫博士向研究中心捐赠了100余份俄文文献、档案。两年来,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相继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所、黑龙江省东北亚学会、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东北亚所、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等多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东北抗联研究。
加强实地探查,推动资源保护。两年来,研究中心在东北地区抗联遗址、遗迹的调研普查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术研究与文献资源优势,大力促进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保护。协助穆棱、汪清、虎林、绥化等地以及通河林业局等单位,开展东北抗联战斗遗址密营的考察认定工作,为地方政府保护、发掘东北抗联遗址和遗迹提供学术支持;协助兴隆林业局利用日文资料研究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该辖区的活动情况,为抗联密营遗址的开发提供史料支持;同铁力抗日斗争史研究会合作,共同研究铁力境内东北抗联部队的活动情况以及开拓团铁力培训所的历史;对绥芬河天长山要塞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和平天使”嘎莉娅英雄事迹的相关情况;对牡丹江地区东北抗联文物、文献、遗址等资源进行调研,与五家民间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普查认定了二十多处抗联遗址。2017年3月,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洪光、陈君作为学术顾问,配合中央电视台《永远的军魂》摄制组到黑龙江、吉林两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抗联遗址进行拍摄。
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红色旅游。在全省高校2017年暑期书记校长研讨班上,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抗联研究中心主任王育伟提出:“要发挥科研优势,坚持科研与应用相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发挥研究中心智库作用与省市文化旅游战略产业更加紧密结合起来。”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开发东北抗联红色文化,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助力地方进行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继为黑龙江省及牡丹江市红色旅游规划、鸡冠山抗联密营、穆棱下城子抗联密营地、吉林磐石抗联密营开放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与牡丹江市、亚布力旅游区深度合作,共同探索红色旅游与白色冰雪文化的双重融合,彰显学校的文化辐射与社会服务功能。
加强基地建设,推进成果应用。学院不但拨出专款在校内建成牡丹江地区革命史馆,并与周边地区的八女投江纪念馆、东宁日军要塞、穆棱抗联密营遗址、绥芬河和平纪念馆等单位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目前正积极筹建东北抗联文化纪念馆。两年来,研究中心通过与东北地方党史部门和民间抗联学者合作,取得了东北抗联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8月以来获批省级课题10项,其中,2018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基地专项课题6项。2018年,省教育厅拟在牡丹江师范学院建立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