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王介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500万以上的老年人患上了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痴呆是指老年老化程度超过生理性老化,或过早老化,致使脑功能障碍,引起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它有一个发展规律,一般由记忆障碍开始(记不住东西,说过的事一会儿就忘,做事丢三落四),并逐渐发展到神志障碍,严重时连亲生儿女的名字也会忘记,居住几十年的家也会记不清。
老年性痴呆起病缓慢或隐匿,不为人们所注意,所以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因此,正确认识痴呆早期症状,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延缓进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老年性癡呆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显化。女性较男性多(男女比例为1∶3)。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轻度痴呆期(1~3年)
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易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中度痴呆期(2~10年)
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不能计算;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重度痴呆期(8~12年)
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老年性痴呆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三十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疾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下列因素与该病发病有关:
1.家族史:
绝大部分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提示,家族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某些患者的家属成员中患同样疾病的概率高于一般人群。
2.一些躯体疾病:
如甲状腺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癫痫等,曾被作为该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史者,患该病的相对危险度较高;该病发病前有癫痫发作史较多;偏头痛或严重头痛史与该病无关;抑郁症是该病的危险因素,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也可导致该病。
3.头部外伤: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严重头部外伤也可能导致诱发该病。
4.其他:
免疫系统的进行性衰竭、机体解毒功能削弱及慢病毒感染等,以及丧偶、独居、经济困难、生活颠簸等社会心理因素均可成为该病发病的诱因。
1.由于老年性痴呆发病因素涉及很多方面,绝不能单纯的靠药物治疗,而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老年性痴呆;
2.临床细致科学的护理对患者行为矫正、记忆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对长期卧床者,要注意其大小便,定时翻身擦背,防止压疮发生;
4.对兴奋不安患者,应有家属陪护,以免发生意外;
5.注意患者的饮食起居,蘑菇、鸡蛋、大豆、木耳、山药、海参等食物,对防治早老性痴呆均有一定效果,不能进食或进食困难者应给予协助或鼻饲;
6.加强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记忆力的训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