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云同志的家风

时间:2024-05-14

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陈云的品格风范在党内有口皆碑。在工作方面,陈云孜孜不倦、矢志向学,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生活方面,陈云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搞特殊化;在教育子女方面,陈云告诫子女要读好书、做好人。

纵观陈云的一生,他留给子女的不是“家财”,而是“家才”,不是有限的“真金白银”,而是无限的“精神食粮”。

“三不准”原则

1978年,中央为陈云配备了一辆“红旗”牌轿车,以便他从事国务活动时乘坐。他知道后,立即和家里人说:“这辆车是国家分配给我工作使用的,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家里任何人都不允许乘坐这辆红旗车。”

不准搭乘陈云的专车,这是陈云为家人制定的“三不准”原则的第一条,也是陈家的“老规矩”。除此之外,陈云在“三不准”里还严格规定了家人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

60年代初,为了应对国家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等人曾主张搞几种“高价商品”以回笼货币。所谓的高价商品就是指购买这些商品时不再凭票,只要花上比平价商品高上几倍的价格就能买到。高价商品一经推出,就备受市场欢迎。仅1961年1月,全国就出售了1800万斤高价糕点和糖果,回笼资金8300万元。

这一年夏天,陈云的夫人于若木上街为陈云购置了一床高价毛巾被。结果第二天报纸就登出消息,因为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到一定水平,可以取消高价产品了。即日起,所有产品都降为平价产品。看到这个消息的于若木不由得抱怨起陈云没有早点告诉她。但陈云却说:“我是主管经济的,这属于国家经济机密,我当然不能随便在家里说。”

以普通劳动者自居

在生活、工作的細节中,陈云总是强调要“公私分明”,在儿女大事上,陈云更是坚持如此。于若木曾经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身份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

1968年,年仅18岁的小女儿陈伟兰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西藏。有人给陈伟兰出主意,让她的父亲跟领导打个招呼,这样她就可以不去西藏了。于是她回家向陈云表达了这个意思。结果陈云严肃地告诉她:“我不能给你讲这个话,别人都能去,你也应该能去。”

虽然陈云是如此劝导女儿的,但是18岁的小女儿刚刚毕业就要远赴西藏,作为父亲怎能不担心牵挂。女儿要走的那一天,陈云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没有出来。只是在女儿出门前叮嘱:“再大的困难也不要害怕,别人能干,你也能干。”

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已在北京怀柔郊区当了十年教师的陈伟华写信给母亲,想让母亲请老师给自己辅导一下功课。母亲很快就回信了,里面只说陈云说这叫走后门,不允许陈伟华找老师。陈伟华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转而自己埋头学习。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做好人,读好书

陈云十分热爱学习,同时也要求家人要热爱学习。早在和于若木刚结婚之时,陈云就曾花了三个晚上给于若木讲党史。在延安,“陈云洞房里上党课”一时被传为佳话。

在五个子女的回忆里,陈云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光里,仍然在坚持学习。“做好人,读好书”,这是陈云对于子女们最朴实的要求和愿望。

从孩子们小时候开始,陈云就鼓励他们多看书、看报,拓宽知识面。他曾经送给五个子女每人一本《世界知识年鉴》,让孩子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

陈元是陈云的长子,受父亲的影响,他从五六年级就开始看《参考消息》。有一次,陈元悄悄走进陈云的办公室,自己坐在沙发上看起了《参考消息》。坐在办公桌前的陈云刚开始不明白儿子在干什么,当发现他是在认真读报时,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给了陈元一个鼓励的眼神。从此以后,陈元每天只要有时间就会去陈云的办公室看《参考消息》。有一次,陈云在给女儿陈伟华的信中特意表扬了陈元坚持看《参考消息》的事情,那是陈元第一次从父亲那里听到他对自己看报学习的评价。

除了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陈云更重视引导孩子们怎样正确地学习。陈云曾告诫过小儿子陈方,要学会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他建议,看新闻报道的时候,要预想出事件未来的发展变化,随后再跟踪事件的发展,最后就可以将最初的判断和实际发生的情况做对比。在陈云看来,这样可以锻炼思维方式,对一个人如何考虑问题、认识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陈云曾经说过:“希望所有党的领导人员,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公私分明、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尊重知识,陈云的品格风范深深地影响着陈家人,如同基因,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