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孩子需要友谊型父母

时间:2024-05-14

铉春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常会问“要怎样与孩子沟通,孩子才能听我的话?”其实,这种想法正是父母与孩子交流不畅的原因。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友谊型父母,而不是处处干预管制自己的父母,他们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帮助。如果父母一味的希望孩子听从自己的说教,必然会与孩子产生冲突。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的心声。

帮助孩子确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中获得期待和认可的内在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在12~20岁时的危机是完成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感。如果这一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顺利完成自我统一的发展任务;如果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出现角色混乱感。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所面对的实际上是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和学龄期等四个阶段家庭教育的整体结果,而非单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是长期连续的过程,此前孩子很可能已存在很多问题,孩子的自我主张和逆反情绪并非只与青春期有关。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孩子表现得不再那么服从,也不再那么有耐心。控制欲强的父母会与孩子发生强烈冲突,有些孩子会以粗暴的言行回应父母,甚至会离家出走。这些是父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缺乏以尊重为核心的平等交流意识,不能很好地换位思考、体谅孩子的感受所导致的。也有很多父母会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得很好。他们比较尊重孩子,能与孩子平等交流,在倾听孩子想法的同时,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成为青春期孩子的朋友。

父母是否善于与孩子交朋友,是帮助青春期孩子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所在。

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角色感,往往来自对自我角色的想象。但这很难与现实中的自己统一起来,对自己的完美幻想,会令他们更加难以接受现实中的自己。这种失落感会激发起本能的破坏力,并常常指向自己最熟悉的人,受挫后对他人或同学乃至自己的亲友产生攻击性言行。有些孩子虽不敢做出攻击性的言行,但与父母互动时会以沉默作为反抗,行为上表现出“你让向东我偏往西”的倾向。

因为个人认知的局限,有些父母头脑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认识误区,认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绝对高于孩子。其实,孩子所处的时代与父母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经历同父母有很大差异,父母以往的经验往往不适合现在的情况。如果父母承认自己的认识存在盲区,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更乐于敞开心扉;如果父母抱着建议的态度,而不是以训斥孩子的错误为前提,孩子会更容易考虑父母的建议。

青春期孩子对于父母言行中的控制意识会特别敏感。当他们感觉被束缚时,会认为听父母的话就意味着失去自我,自我价值保护意识会让他们极力抵御外来的控制。如果父母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可能面对一场言语冲突的较量,或者一场难以打破的沉默僵局。

能否成为友谊型父母,与父母自身心理成熟度相关。孟子说过:“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面临无法解决的亲子关系问题时,父母应学会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以不带个人主观偏激倾向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贬低,不浮夸,接受孩子本真的状态,引导孩子从接纳真实的自己开始,学习以勇敢的心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缺点、面对人际关系中的挫败。

如何当好友谊型父母

保持平等的心态。与孩子互动交流时,父母应以关怀孩子为基本态度,尊重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不成熟的表现,把角色调整到朋友的平行角度,尽可能以中立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言行。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互动交流的基础,基础越坚实,沟通的效果也就會越好。可以多用目光交流,交谈中,真诚的目光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意。多用一些肢体的亲密接触,让情感在接触中自然流露,增进彼此的接纳度。

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多回忆自己处于青春期时的感受,用孩子年龄阶段的语境与孩子对话,让孩子感受到亲切与平等。给孩子建议时,需要思考给出的建议是否只是自己的意愿,是否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及孩子的实际情况。此外,还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语言,当孩子犯错时,尽量只纠正,不责备,以朋友式的语言给孩子合理的解释和建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