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增高路上”那些事儿

时间:2024-04-24

萧羽

我18岁生日那天,母亲盯着我端详了许久,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你能长这么高,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因为这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听得我半天才回过味儿来。

我出生于1985年,是一个标准的“80后”。由于先天营养不良导致脾胃不和,小时候的我,因为不爱吃饭,也就影响了长个儿,人送外号“小干巴”。看着我瘦成皮包骨的样子,父母不仅心疼,也为我犯愁:“这要是长不高,将来还能娶上媳妇儿吗?”

说这话时,我已经六七岁了,比同龄的孩子矮半头。那时,父亲在百货公司上班,母亲在生资商店工作,俩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只有254元,扣掉买粮食和其他零碎支出,所剩无几。

为了给我加强营养,让我长高个儿,母亲春天带我挖婆婆丁,用来蘸大酱;夏天带我摘菜园里未熟的青柿子,用来炒鸡蛋;秋天带我囤大白菜,用来炖土豆……我不想吃,小眼泪一对儿一对儿往出挤,母亲便捧着饭碗满屋追着我喂,吓得我直往桌子底下钻。一时间,家里鸡飞狗跳。

一天,默然了许久的父亲说:“这样下去不行,孩子长个儿需要吃肉。现在也让做買卖了,咱出去干点儿啥吧。”

于是,在1993年,父亲毅然辞职“下海”,开办了我们县里第一家仓买,每天的收入比他俩过去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

渐渐地,母亲不再带我去挖野菜,盘子里的青柿子也终于变成了鲜红色,大白菜炖土豆里多了肉片儿……为了治疗我的脾胃不和,母亲经常去药店买来各种调理药品。伙食和药物双管齐下,我的脾胃逐渐改善,从以前的吃半碗饭都费劲,变成了一顿能吃两碗。

在这一段时间,我的身高也“突飞猛进”,门框上记量身高的线“节节攀升”……

才几年工夫,我的个儿头就蹿到了一米七,变成了一个粗壮的小伙子,扛着50斤大米一口气上四楼不费劲儿。亲戚们过年来我家串门时都惊讶地问:“这还是当年的‘小干巴吗?”

回望我的“增高之路”,每每想起父母做出的那些努力,我的心中都感激不已。但是,最感激的还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如果不允许家里做买卖,生活也就难以改善,我能长多高,还真是个未知数。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的目标也从让自己长得比父亲高,变成了让孩子长得比我高。我相信,在物质条件丰富、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实现这个目标,一定不费什么劲儿。

(作者单位:黑龙江远大购物中心有限公司)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