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奇经八脉,养生祛病有妙用

时间:2024-05-14

受访专家

程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流派传承与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养生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针灸学会现代针灸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针灸学会现代针灸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腧穴特异性研究。擅长治疗头痛、失眠、颜面痤疮、月经不调、肥胖等各种针灸适应证,尤以中医针灸养生见长。

读过武侠小说的人,肯定对“任督二脉”并不陌生,很多武侠小说中有相似的桥段:书中的主角由于某种机缘巧合,打通了任督二脉,经气贯通,功力大增,逐渐成为武学奇才……这任督二脉为何就能给主角们的武学如此大的帮助?

其实,中医中任督二脉是真实存在的,任脉起源于胞中,下出于会阴(从体内到达体表),然后沿人体前正中线向上巡行,经咽喉部到达口内,再向上在眼眶下与足阳明经相交。而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腹中,下出于会阴,不过督脉沿着人体后正中线(脊柱)向上巡行绕过头顶,经额头过鼻到达人中,再向下进入口腔,这时任脉与督脉交会于口腔内的龈交穴。小说家创作武侠小说时,便是取任督二脉同出腹中,各自沿人体前后正中线巡行最后再交会于一点的特征,设想如果打通这两脉,体内经气就形成了一个大循环,内气畅行、周游不息,运气发功便能收放自如,自然能神功大成、天下第一了。其实,任督二脉这种特殊的经脉,属于中医经络体系中的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八脉交会

奇经八脉,顾名思义,就是八条奇特的经脉。奇者,异也,这八条经脉异于其他经脉之处便在于它们不隶属于脏腑,也不与其他经脉相表里;巡行之处也皆为十二正经不及之处,且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别道奇行”,故称为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着特殊的生理功能,它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并起到了十二正经“蓄水池”的作用。十二经脉气血有余的时候,会蓄藏于奇经八脉,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亏虚时,则由奇经“溢处”蓄藏的气血来补充。同时,人体有一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奇恒之府——脑、髓、脉、胆、女子胞(精室),它们大都与奇经八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奇經八脉既然能加强十二正经的联系,还能调控十二正经的气血,那势必会与十二正经沟通于某些特定的部位,这便形成了八个特殊的穴位: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不是奇经八脉与正经的直接交会之处,而是位于正经上的这八个穴位与相应的奇经沟通,正经之气与奇经八脉之气通过这个穴产生交会、沟通。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为这八个穴位各有其所属正经、所通奇经,又通过正经、奇经与其他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刺激这些穴位能有效调节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我们怎么运用这些疗效广泛的八脉交会穴来治疗疾病、自我保健呢?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程凯教授结合几种常见疑难杂症的治疗,为我们带来了八脉交会穴的应用经验。

1.外关穴、足临泣穴,缓解偏头痛

偏头痛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中医认为偏头痛大致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

(1)外感引起的偏头痛 ——外关穴

外感引起的偏头痛多由外感邪气(寒邪、风邪等)而引起,其疼痛往往从颞部开始往眼睛方向发散,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血管痉挛性头痛。奇经八脉中的阳维脉对于治疗外感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外感引起的偏头痛如果选择阳维脉的八脉交会穴进行治疗,便会取得不错的疗效。应该选择按揉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经气与阳维脉气相通的外关穴。

【定位与取穴】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治疗】如果病邪处于比较表浅的部位,治疗的部位也比较表浅;如果病症是里证,扎针的时候就扎得比较深。外感引起的偏头痛是表证,病位较浅,因此程教授推荐用刮痧的方法在外关穴表浅部位给予轻微表浅的刺激,如果没有专业的刮痧板可以用没有破口的瓷勺代替。

操作时取纵向、逆着毛孔的方向刮痧,刮痧板或勺子与皮肤呈45度角,并轻微地刮拭外关穴前后,直至有轻微的红疹出来即可停止(以1小时内红疹会消失的程度为合适的刺激程度,刮拭之后能有轻微的出汗效果最好)。

【提醒】老年人皮肤比较干燥,刮痧之前应涂抹足够的润肤露;同时,各人皮肤厚薄、耐受程度均有差别,刮痧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2)内伤引起的偏头痛——足临泣穴

此类偏头痛的疼痛区域通常从耳后往上进行放射,多由肌肉紧张痉挛刺激枕小神经而引发,在中医辨证属内伤头痛,多有时作时止、劳后加重的特点。程教授告诉我们,此时应该选择按揉位于足少阳胆经,脉气与带脉相通的足临泣穴。

【定位与取穴】位于足背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后方,四五跖骨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

【治疗】内伤引起的偏头痛是里证,因此要刺激得深一点,把力量渗透进穴位中。用按摩器或筷子较为圆润的一头用力去点揉足临泣穴,按至局部疼痛后再适当活动颈肩肌,做一做舒展活动。

【提醒】从耳后往上的头痛并伴有颈肩部的不适如落枕、肩部疼痛等都可以用按揉足临泣穴来缓解。

上述两种证型的偏头痛症状都出现在侧头部,普通患者多难以分辨清自己所患的头痛属于哪一种,所以程教授推荐两个穴位可以搭配使用,表里“通吃”。

2.列缺穴、照海穴,缓解咽干咳嗽 

时至秋季,咽干咳嗽常常给大家带来困扰。中医角度来说,辨证当分虚实,咽干咳嗽可以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实证和虚证。用穴如用药,也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用穴原则,对于虚实不同的咽干咳嗽,我们可以选用两个八脉交会穴搭配治疗。

(1)实证咳嗽——列缺穴

如果是秋季外感燥邪、寒邪等邪气而引起的咽干咳嗽多属实证,常伴随咽喉肿痛、咳嗽剧烈、咯黄痰等症状,这时可以选用位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进行治疗,手太阴肺经气与任脉脉气相通于列缺穴,使得列缺穴有快速治疗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的作用。

【定位与取穴】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取穴时患者双手张开,虎口相对,手腕伸直,食指點在对侧拇指根部手腕侧面的骨头缝隙处就是列缺穴。

【治疗】用特殊的针灸工具——锨针扎在列缺穴,然后4个小时以内经常性按揉;如果没有锨针,手指侧立起来用指尖或指甲深掐列缺穴,亦可使用点穴杵或是勺子柄揉按穴位。

【提示】列缺穴与手拇指立起之后的肌腱凹陷处之间有一个甜美穴,经常刺激甜美穴咽部会分泌甜丝丝的液体,抽烟时烟味会变,推揉这个穴位能帮助戒烟。

(2)虚证咳嗽 ——照海穴

虚证咳嗽的出现常无明显外感邪气等诱因,咳声通常轻微,咳嗽也不剧烈,常迁延日久。多为干咳、无痰、夜间加重。严重的患者常出现咽喉干痛、干痒等虚火症状。应该选用位于足少阴肾经上的照海穴,足少阴肾经经气与阳跷脉脉气在此相通。

【定位与取穴】照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取穴时患者宜正坐垂足或取仰卧位。

【治疗】轻轻按揉,不宜太过用力。

【提示】这个穴位还有治疗虚证失眠的作用。如果老年人常出现入睡难、易早醒或者经常多梦等睡眠问题并伴有口干、眼干等症状时,以中等力度浅刺激照海穴可以改善睡眠。秋季的咽干咳嗽常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很多患者也难以严格区分实证咳嗽与虚证咳嗽,此时可以把列缺穴和照海穴搭配在一起揉按刺激,事半功倍。

3. 内关穴、公孙穴,调节脾胃

很多人都有消化道不适症状,如泛酸、不思饮食、胃胀胃痛、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些问题多与脾胃相关。古代医家常将食管、脾胃并称为胃,并以人体的横膈将胃分为膈上和膈下两部分,根据疾病发生位置的不同,将病位分为膈上、膈下。

(1)膈上不适——内关穴

八脉交会穴中,针对膈上问题的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交会在胸膈以上。有研究发现,刺激内关穴对调控胸部自主神经系统大有益处。如果出现晕车晕船所致的恶心、呕吐,或是泛酸胃灼热、胃痛胃胀等症状,我们均可以通过按摩内关穴来缓解不适。

【定位与取穴】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时可将手腕握紧,腕横纹上三横指,两根筋(肌腱)中间凹陷处即内关穴。

【操作方法】以手指点按内关穴,产生酸胀感时沿一个方向缓缓揉按内关穴,至症状缓解即可停止。在急性情况下,如突然头晕时,可以用较大力度刺激内关穴。若需要预防晕车,在坐车之前半小时轻轻点揉内关穴即可。

【专家建议】取硬币大小、厚度的圆形姜片,用牙签戳几个孔,敷在内关穴上,再覆盖一层纱布或者保鲜膜进行按揉,在坐车坐船之前半小时做,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晕车晕船症状。

(2)膈下不适——公孙穴

程教授告诉我们,针对膈下不适的患者,取穴常用位于下肢的公孙穴。公孙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上,冲脉之经气与足太阴脾经气沟通于此。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并行于下腹部,选用此穴位对于改善消化功能和化生气血大有裨益。当出现胃胀、胃痛等脾胃不和的症状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按揉公孙穴来调节。

【定位与取穴】在足内侧缘,第 1 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找到足大趾内侧骨头顶部,沿骨头内侧向上推,推到感觉被挡住的位置,就是公孙穴。

【操作方法】拇指立起,向骨头内侧掐按,出现酸胀的感觉后持续揉按穴位至症状缓解;如果有穴位贴,则可以贴在公孙穴上 4—8 个小时,其间再结合按揉,能增强功效。

【专家建议】 内关穴和公孙穴分别治疗胃不同部位的问题,若难以区分自己的症状位于膈 上还是膈下,治疗时可以将两个穴位搭配使用,作用可叠加。

4. 后溪穴、申脉穴,缓解颈肩不适

现代人颈肩腰背部的肌肉、筋骨不适越来越多见。这些疼痛不适与我们的肌肉状况关系密切。程教授告诉我们,肌肉分为斜向肌肉和纵向肌肉两大类,斜向肌肉通常是浅层肌肉,而纵向肌肉则为深层肌肉。临床实践中发现,八脉交会穴中的后溪穴和申脉穴,分别对浅层肌肉与深层肌肉的不适有很好的疗效。

(1)浅层肌肉——后溪穴

以肩颈部肌肉为例,如果难以轻松自如地左右摇晃、转动头部,通常说明肩颈部浅层肌肉出现了损伤。此时应该选择按揉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脉气与督脉相通的后溪穴。

【定位与取穴】位于小指尺侧,第 5 掌指关节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时将手握拳,小拇指根部有一个非常深的褶皱,褶皱的末端就是后溪穴。

【操作方法】①哪侧肩颈有疼痛不适就按揉哪侧手上的后溪穴,如头部不能向右转动,就按揉右手上的后溪穴;②按揉时,拇指立起,用力掐按后溪穴,掐到第 5 掌骨的基底部并向骨头方向揉捏,出现“窜通”的感觉后继续按揉并慢慢活动肩背部,从而缓解浅层肌肉疼痛;③如果在你按揉后溪穴的同时,有人帮助你按摩肩颈部或者热敷,使肌肉放松,效果会更好。

【作用】能夠辅助治疗肩背部疾病并缓解头项强痛、腰背疼痛、手指挛痛、肘臂挛痛等症状。

(2)深层肌肉——申脉穴

如果头部难以前后俯仰,多说明肩背部深层肌肉出现了损伤,应选择足太阳膀胱经上,经气与阳跷脉相通的申脉穴。

【定位与取穴】位于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取穴时找到足外踝,足外踝下缘向下 0.5 寸凹陷处就是申脉穴。

【操作方法】将拇指指尖立起并点揉申脉穴,当出现酸胀感觉后,慢慢活动或擦热原来疼痛部位直至症状缓解;如果有穴位贴则可以将其贴在申脉穴上,在刺激穴位同时进行点揉,效果更佳。

【专家建议】急性起病期间,点揉 3—5 分钟症状就会有所缓解。当一个部位出现疼痛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难分辨是浅层肌肉还是深层肌肉出了问题,可同时按揉后溪穴和申脉穴,缓解疼痛。

(编辑     王    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