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医大师的一针一得

时间:2024-05-14

受訪专家

程海英

北京中研集团东城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运用多种针法治疗中风、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等疾病,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周一、周五上午

提起针灸,您会不会有这种误解:患者躺在治疗床上,身上扎了几十根针,一动不动地端坐着。外人看来,活脱脱像个身上长满了刺的小刺猬。

实际上,在很多国医大师的治疗理念中,这样的治疗方式正在被颠覆。在中医界有一本书有很高的关注度,这就是国医大师贺普仁秘藏的《一针一得》。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可以说是中国针灸界泰斗,他有近70年临床经验,记录了针灸治疗300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所谓独穴就是一个穴位治一个病,取穴精准,用较少的穴位获得较好的疗效,也就是贺老最有名的《一针一得》的由来。

所谓一针一得,就是每次治疗主要用一个穴位的针灸疗法治疗一种疾病。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贺老的学术传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程海英教授介绍,她曾用贺老《一针一得》中传授的穴位,让一位91岁带着导尿管的老爷爷拔掉了导尿管,让一位手术后睁不开眼的患者睁开了眼睛。这其中的奥秘,值得更多人探索。

中医里的“断舍离”和“极简风”

据了解,贺老秘藏的《一针一得》原稿有两个版本,分别是1965年的钢笔字版和1979年的毛笔字版。1979年的毛笔字版全本分4大秘,每一秘81种病症,共约324个病症,每种病症都有特定的穴位治疗。因此,这本书的副题是《“一针一得”治百病》,是指手稿中的几百个病症,而不是包治百病。

1979年6月,贺老在《“一针一得”治百病》一书中第一秘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共计捌拾壹症。不轻传。诚者主动传。”这其中的“不轻传”指的是什么呢?据贺老学生介绍,贺老的“秘法”是贺老50年的知识和从医经验的深厚凝练和积淀,是老医学家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针穴不在多,而在于精准,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的负担。因此,造成患者惧怕针灸,非逼不得已,不求治于针灸。1965年5月1日,贺老完成的钢笔字版《一针一得》时,他在阐述《一针一得》的意义时这么说:“针灸这门独特技术,尤为必要。因为针的刺激都要通过皮肤,穿过筋骨的间隙,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对机体也要有些损伤。”

贺老曾在公开场合分享他对“一针一得”这种医学哲学理念的理解,在保证临床有效基础上,尽量少“配穴”,这就相对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这一点很重要,可减少患者的痛苦。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还对总结临床疗效非常有利,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一针一得》就是在寻找精、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它的宗旨是选穴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精,贺老为此花了70多年。

程教授认为,在中医理念里,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要善于谋,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反之,如果医生不是认真负责地进行辨证论治,盲目地瞎扎一气,不仅与病无益,反而会损伤别人的元气,影响治疗效果。

“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这正是国医大师的“九阴真经”。国医大师程教授向我们呈现了三种老年常见疾病的“一针一得”疗法。

“躺着不如跪着”:腰胯疼时跪姿找“伏兔穴”

伏兔穴顾名思义,就是像个伏卧跪坐的小兔子一样。当我们呈跪坐姿势时,伏兔穴才可以更好地暴露出来。伏兔穴位于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如果自己在家寻找此穴位,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测量,髂前上棘和髌骨连线,往髌骨上2个四指的距离就是伏兔穴。

腰胯痛首选伏兔穴,《针灸大成》和《十四经发挥》中说到伏兔穴,“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因此伏兔穴取穴时,有“躺着不如跪着”的说法,专治没有腰椎骨折的情况下发生的腰肌劳损、骨刺、椎间盘病变等的腰胯痛。曾经有位患者有腰椎间盘突出,经常腰腿部窜着疼,扎过针灸、做过按摩、贴过膏药都只能暂时缓解。程老现场给她针刺伏兔穴后,即可感觉腰腿的轻松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腰胯酸痛的情况,可以在家里自己寻找穴位尝试按摩,虽然针灸治疗只能在医院由专业医师操作,但程教授推荐,可以用一根筷子上下点按或者在原点成轴旋转按至“得气”,注意跪在床上找穴,上下点按5~10分钟。而中医所谓“得气”,意思就是有效果。“气速致而速效,很快就能达到疗效,气迟致而迟效,气不致而无效。酸、麻、胀、肿、痛5方面,同时可以有其中之一,这都属于“得气”。对于这个穴位来说,跪姿更容易“得气”。

熟悉中医疗法的人大概都听说过“腰背委中求”,意思是委中穴可以缓解腰痛。所以除了按摩伏兔穴以外,大家还可以尝试按摩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腘横纹的中点,可以用筷子点按,也可以直接用手指点按5~10分钟。相比伏兔穴来讲,委中穴很好找,就是藏在了膝盖窝里面,这个穴在一个岔路口上,在腿背部分为两支的膀胱经在这里会合为一支,继续下行。因此,刺激这个穴位,能振奋整个膀胱经的活力,尤其可疏通腰背部的气血。

泌尿系统有隐疾,小腿内侧找“蠡沟穴”

泌尿系统的隐疾总是让人难以启齿,不仅是老年人,甚至还有很多中年人或者产后需要康复的特殊人群都曾遇到过遗尿、漏尿、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的疾痛。

有一位患有两种癌症的91岁老人,之前做过4次手术,一直挂着尿袋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根据程教授制订的治疗方案,经过数周的调理,目前他已经可以取掉尿袋进行自主排尿了。程教授依旧实行了“一针一得”的思路,用火针给老人家扎了一个神秘穴位,每周2次的规范治疗后,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这个隐藏的神秘穴位叫“蠡沟穴”。 蠡沟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5寸,可以缓解尿频、尿急、咳嗽遗尿、夜尿多等情况。对于前列腺疾患、泌尿系统感染等泌尿系统的相关疾病,都可以试着用蠡沟穴调治。蠡沟穴要求施针的医师平入针,以感受到酸、麻、胀、肿、痛的“得气”感觉为宜。

如果病情不严重,可以居家自行调理,用勺子的柄从下往上刮即可。除了穴位点按以外,程教授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喝水、穿宽松内裤,这样可以一定程度预防或缓解泌尿系统疾病带来的痛苦。

日常调节眼部不适,找准上臂“臂臑穴”

一位因脑部肿瘤接受手术治疗的阿姨,患病前气质极佳,每天都去跳舞,但因为开颅术后的并发症,导致右眼无法睁开,容貌受到影响,且给日常生活带来非常不便的影响,也给阿姨造成了无法跨越的社交心理负担。针对这种情况,程教授再次用“一针一得”的诊疗思路选取了手臂上的一个神秘穴位。经过20次的治疗,阿姨的眼睛能睁开了,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奕奕。

这个穴位叫作臂臑穴,顾名思义,臂臑穴位于手臂三角肌肉的末端位置,曲池上7寸。“目得血而视”,眼睛只有得到充足的血液滋养才能看得更清楚。如果气血不通畅,影响到眼睛的供血就会引起眼花、重影等问题。这个穴位可以疏通血气,缓解常见的眼花、眼干、重影、看不清东西、飞蚊症等情况。除此之外,视野有黑点,过度用眼导致眼部不适,近视、远视、色盲、色弱、斜视、复视等眼部疾病都可以选用臂臑穴进行调治。

在多氣多血的阳明经中,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让眼睛获得充足的血液循环,日常在家如果有过度用眼、眼部不适的情况,程教授建议可以用筷子上下点按臂臑穴或者按住后转圈揉动,每天5~10分钟。

有趣的是,这个穴位不仅用于治疗和缓解眼部疾病,还常用于治疗上肢瘫痪或疼痛、头痛、颅颈部诸肌肉痉挛、臂丛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颈淋巴结核、乳腺手术麻醉等。近期的研究表明,臂臑穴对乳腺手术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有人观察针刺臂臑穴、内关穴、合谷穴等穴,对乳腺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等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针灸“得气”,是治疗有效的体现

很多没有针灸过的人常会疑惑,“针灸过程会很痛吗?”程老在现场做出解释,针刺穴位后产生了“酸、麻、重、胀、痛”的感觉,都是正常的,中医里,这就被称为“得气”,换言之,就是发挥了作用的意思。

古籍《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记载,“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所以,这个“得气”是一个传统的中医名词,也就是所谓的“针感”,是指针刺穴位后人体产生的“酸、麻、肿、胀、痛”或者触电样反应,也被认为是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的手法。

程教授提醒,这是正常的反应。“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也是医生判定患者经气盛衰、病候预后,从而进行正确定穴、行针手法、针治效应的依据。因此古今医家都十分重视针刺的“得气”效果。

而对于医生来说,针刺“得气”时,医生针下会有滞涩、沉紧的感觉,就好像穴位下面有东西在拖扯,与此同时,患者的酸、麻、胀、肿的感觉就与医生判断的治疗效果相对应。这种感觉会顺着经脉的走向传导,所以也有人称“得气”为“循经感传”。如未“得气”,则医生感觉针下空空如也,什么信息也感觉不到,患者除了可能会出现疼痛感觉以外,再没有其他感觉。

因此,当您接受针灸治疗的时候若“有感觉”,要及时告知医生,使医生对症治疗。

(编辑    王    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