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无创呼吸机与高流量湿化仪治疗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5-14

傅冬艳

(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酒泉 735000)

Ⅰ型呼吸衰竭指的是受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而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一旦出现呼吸衰竭患者将无法正常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由此会发生严重的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发生理功能与代谢功能紊乱、休克等现象,若是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干预,将会出现抽搐、昏迷等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威胁[1]。当前,临床对此类患者主要通过无创呼吸机和高流量湿化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干预,对应疗效各有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

鉴于此,本文将随机抽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Ⅰ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为对象展开分析,以此探究应用无创呼吸机与高流量湿化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所得结果满意,现就随机选取92 例患者相关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的收治的所有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随机抽取92 例,利用数字随机表法进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 例。

对照组男性29 例,女性17 例;年龄48~80 岁,平均(65.50±2.00)岁。

观察组男性31 例,女性15 例;年龄46 岁~82岁,平均(66.00±1.50)岁。

本次分析获得相关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者相关基础资料对比差异较小,处于可比范围内,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均符合Ⅰ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者;不存在无创呼吸机或高流量湿化治疗禁忌症者;对本次分析意图充分知晓并表示同意参与者;近期为参与其他相关医学研究者。

1.2.2 排除标准:临床基础资料缺失者;合并有心脏疾病者;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均进行祛痰、纠正低氧血症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协助患者保持半卧位或者高枕卧位,佩戴吸氧面罩并连接无创呼吸机。调整模式为自主呼吸/时间切换模式,12~16 次/分钟为通气频率、10~15 厘米水为呼吸压力,吸氧浓度为40%~60%。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耐受力情况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

观察组则进一步予以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干预。取患者半卧位或高枕卧位,连接鼻导管及高流量湿化治疗仪。设置气体流量为40~60 升/分钟,吸氧浓度为40%~60%,气体温度37℃。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疗前、疗后生命体征各指标项,主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

(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

(3)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包括呼吸困难缓解时间、气促消失时间。

(4)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感染、痰液堵塞。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系统软件SPSS26.0 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赋予(%)表示对应计数资料职能,并施以χ2展开检验;赋予()表示对应计量资料职能,予以t 进行校验。统计学意义存在的判定依据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前、疗后生命体征各指标项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指标项均无较大差异,P>0.05;经治疗干预后均有明显改变,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均慢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对应结果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对比结果提示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前、疗后生命体征各指标项比较()

表1 两组疗前、疗后生命体征各指标项比较()

组别 时段 心率(次/min)血压(mmHg)呼吸频率(次/min)观察组(n=46)治疗前 108.82±12.35 110.16±11.79 23.16±2.79治疗后 100.50±10.50 109.10±14.35 18.20±2.17对照组(n=46)治疗前 108.58±12.22 113.10±11.25 23.10±2.90治疗后 92.58±8.22 108.10±12.37 16.80±1.10 t(治疗前、后)- 0.094、4.028 1.224、358 0.101、3.903P(治疗前、后)- 0.926、0.002 0.224、0.721 0.920、0.002

2.2 两组疗前、疗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PaO2及SpO2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PaCO2水平比较结果提示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前、疗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表2 两组疗前、疗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组别 时段 PaO2(mmHg)PaCO2(mmHg)SpO2(次/min)治疗前 57.20±2.70 41.10±1.70 83.20±6.00观察组(n=46)治疗后 87.20±3.80 42.30±1.80 98.10±1.90治疗前 56.80±2.30 40.50±1.90 85.10±3.20对照组(n=46)治疗后 84.36±4.20 41.90±2.00 95.60±1.40 t(治疗前、后)- 0.769、14.250 1.596、1.008 1.895、7.184P(治疗前、后)- 0.446、0.001 0.114、0.316 0.061、<0.05

2.3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气促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分钟)

表3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分钟)

组别 呼吸困难缓解时间 气促消失时间观察组(n=46)7.61±1.10 5.18±1.35对照组(n=46)10.80±2.10 8.80±2.31 t 9.126 9.176P<0.05 <0.05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P<0.05。

3 讨论

Ⅰ型呼吸衰竭属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与呼吸道病变、肺组织病变及肺血管疾病引发的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障碍有关,易出现缺氧、休克等现象[3-4]。因此,及时采取高效、安全的治疗对策尤为重要[5]。保障气道通畅、祛痰、吸氧等均为常用的基础治疗。此外,通过气管插管的有创机械通气也在Ⅰ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显现出较为理想的预后效果。但是由于气管插管属于有创治疗,易引发诸多相关并发症,还易加重患者经济负担[6]。

近年来,无创呼吸机与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在临床中被逐渐应用到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已成为一种重要有效的治疗方式。两种方式各具优势,无创呼吸机对能够有效增大患者PEEP,缩短毛细血管渗出及通气弥散交换的距离,由此达到改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障碍严重程度的目的[7]。而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对Ⅰ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辅助通气治疗的优势则在于该疗法不会引发呼吸道强烈刺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异物感与焦虑感。另外,湿化技术还可有效避免患者呼吸道内的水分丢失,利于降低其气道的敏感度及吸气阻力,提高气体传导效率,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促进作用[8]。结合该次分析结果得: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率、呼吸频率快于对照组;PaO2及SpO2均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的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时间及气促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罹患Ⅰ型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及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治疗的风险。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还在缓解临床相关症状方面更具优势,这可能与其能够在为患者提供所需要高浓度氧气的同时,也可提供其气道所需要的正压,从而有效保证了气道的通畅性有关,此外,其还能够通过对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实现对气道黏膜功能的改善,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与高流量湿化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均具有一定效果,但两者优势各异,无创呼吸机更利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高流量湿化治疗仪则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缓解相关症状,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合理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