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早期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药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时间:2024-05-14

李 斐

(兰州兰石医院 甘肃兰州 730050)

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病症中最常见的一类,其发病量约占卒中总发病量的60%~70%[1],是由于脑部供血突发异常导致脑细胞或组织坏死引发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患者中中老年多于年轻人,但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近年来,随着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成熟及推广应用,许多患者都能在卒中发病的初期得到及时救治,很好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康复治疗何时开始,采用哪些措施,如何尽可能的使患者恢复正常功能,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残损程度,在临床上同样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我院在临床接诊治疗中,对于这类病型通常会采取常规治疗或者早期中西医康复治疗相结合,本文着重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早期行中医药康复治疗进行经验总结,对所选28 例样本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早期进行中医药康复治疗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疗效更胜一筹。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最近几年我院门诊给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 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样本。

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 完全版)》诊断标准[3],确诊明确。②生命体征稳定。③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无严重合并症。④属首次发病,无卒中病史,且在发病2 周内就医。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字同意。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认知等精神障碍者。②处于妊娠、哺乳期者。③合并原发性严重疾病者。④中途退出者。

依据治疗方法和随机分类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4 例,对样本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5 例,年龄48~73 岁,平均年龄(56.94±4.12)岁,临床症状:面瘫3 例、失语2 例、偏瘫2 例、上肢瘫3 例、下肢瘫1 例、身体一侧感觉障碍3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8 例、女性6 例,年龄47~74 岁,平均年龄(56.23±4.08)岁,临床症状:面瘫2 例、失语3 例、偏瘫2 例、上肢瘫2 例、下肢瘫2 例、身体一侧感觉障碍3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基本的康复指导。药物包括抗凝或溶栓、扩张脑血管、营养神经支持等对症治疗,对四肢运动能力障碍患者由专业康复医师对其进行基本的康复治疗,或者医生指导患者家属操作。具体做法:尽量让患者保持正确的姿势,使患肢处于一个正常的生理状态,以防止长期卧床致使关节错位或僵化;同时对患肢和足底进行不定时的按摩;对于肌力≤1 级的患肢给予被动康复训练,肌力≥2 级的患肢给予必要的力量训练。每次≥20min,2 次/d。

1.2.2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在病发早期就介入中医药康复治疗。①中药治疗:a.内服中药。当归、牛膝、桃仁、生地、枳壳、川芎、红花、赤芍、甘草、柴胡,以上药物具有活血化瘀、强筋通络、散瘀止痛、行气复脉、疏肝解郁之功,根据病情拿捏剂量,水煎口服,每日一剂。b.中药擦洗。将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等草药入水煎熬取汁,凉至适宜温度后浸湿消毒棉纱,擦洗或热敷患肢关节及手足,通过皮肤吸收药性达到改善患肢及脑部血液循环的目的。每晚睡前1 次,连敷28d[4]。②针灸治疗。分期施针:急性期(48h 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早期介入,针刺穴位可取极泉穴、内关穴、委中穴、三焦穴以及头部人中穴、百会穴,具有醒脑开窍之效。康复期则针刺上肢手三里、曲池、外关、肩 等穴位,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穴、丘墟穴等。方法:毫针消毒后依次直刺穴位,得气后针留30min,每隔10min 捻转行针一次。③其他手法。针刺联合推拿法,温针法(针柄插上艾条边烧边刺)、电针法(针对患肢肌力≤1 级的患者)等,都有很好的疗效。以上治疗过程均可在门诊进行。

1.3 分析指标

分类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运动能力和病残程度评分,计算得出临床治疗效果,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统计和随访记录得出患者的临床满意度。

1.4 评价标准

①治疗有效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判评:基本康复:病残程度为0 级,NIHSS评分减少至少90%;显效:病残程度为1-3 级,NIHSS 评分减少至少46%~90%;有效:NIHSS 评分减少至少18%~45%;无效:NIHSS 评分减少14%以下。有效率=[(基本康复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临床满意度。治疗完成后,就本次治疗的满意度向患者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或者电话随访。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级别,共发放问卷28 份,回收率100%。临床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20.0 软件对本次探究中所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X2检验,P<0.05时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71.44%,两组数据对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临床满意度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调查和随访记录统计分析,研究组:非常满意占比64.29%(9/14)、满意占比14.29%(2/14)、一般占比7.14%(1/14)、不满意占比14.29%(2/14),满意度为78.58%(11/14);对照组:非常满意占比35.71%(5/14)、满意占比21.43%(3/14)、一般占比14.29%(2/14)、不满意占比28.57%(4/14),满意度为57.14%(8/14)。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人基数的增大,脑卒中发生率及发病人数呈上升之势,因为中老年人是脑卒中易发群体。脑卒中患者即使治愈出院,但生存患者中约80%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损或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既往经验认为,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制动,安静,卧床休养,不宜过早活动或接受被动康复治疗。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介入的越早越好,应在急性期或早期阶段就开始。如果到了治疗后期才进行康复训练,有些功能因错过最佳康复时机而致事倍功半,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增加了住院时间不说,有些老年患者甚至会终生卧床不起。中医治疗讲究整体全面观以及辨证施治。中医药康复就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热敷、熏洗、气功等手法,协同作用,既醒脑开窍,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补虚强身,又能降低并发症,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5]等的发生。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进行中医药康复的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92.85%、临床满意度为78.58%,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仅为71.44%、临床满意度为57.14%,两组数据均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药康复治疗可以作为现代医学的有益补充,而且康复治疗越早开始越好。中医特色疗法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方法简单,但疗效显著。

以上研究表明,早期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中医药康复治疗,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能力,有效防止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恢复神经功能,降低残损程度,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