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沈石宇 姚丹
(1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浠水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北黄冈 438200 2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浠水县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 湖北黄冈 438200)
小儿属于临床特殊群体,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类型、剂量以及方法与成年人均有所差异。此外,小儿依从性较差,术中配合度较低,一般情况下需选择全身麻醉。目前小儿全身麻醉使用的药物主要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二者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体内无蓄积、安全性较高的特点,但术后存在爆发性疼痛。据此有相关研究者在文中指出:静脉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小儿外科手术,在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少,术中安全平稳,麻醉费用低,加速患儿的术后康复[1]。因此,本文就针对小儿外科手术中应用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与优势性。
选取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我院160 例需实施手术治疗的小儿,根据小儿就诊前后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小组。
对照组80 例:男性41 例,女性39 例,年龄1岁~10 岁,平均(4.98±0.54)岁,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25 例,疝气修补术30 例,包皮环切术25 例。
实验组80 例:男性42 例,女性38 例,年龄1岁~11 岁,平均(4.99±0.55)岁;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26 例,疝气修补术31 例,包皮环切术23 例。
两组小儿在资料方面互比,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年龄低于12 岁者;(2)根据病情状况而定,需实施手术治疗者;(3)符合手术指征,无骶管阻滞禁忌症者;(4)临床资料完整者;(5)小儿家长对本次调研相关书面文件自愿签订者。
排除标准:(1)存在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者;(2)有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者;(3)中途退出者或更换治疗方案者。
确定手术时间后,常规术前访视,告知小儿禁食禁水时间,安抚小儿情绪,并在术前30 分钟予以阿托品剂量为0.02 毫克/千克、地西泮剂量为0.2 毫克/千克肌肉注射。小儿进入手术室后,予以其葡萄糖溶液速率为10 毫升/(千克·小时),静脉滴注。
对照组:实施喉罩全身麻醉。患儿入室后行心电监护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脉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2 毫克/千克、舒芬太尼0.2 微克/千克、苯磺顺阿曲库铵0.1 毫克/千克,待麻醉起效达到高峰后插入合适的喉罩。麻醉维持:应用七氟烷吸入和瑞芬太尼药物泵注进行维持,瑞芬太尼泵注速度为0.1 微克/千克/分钟,七氟烷吸入根据手术情况适时调整合适的MAC 值维持。整个手术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且及时记录相关指标数据。
实验组:实施喉罩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实验组在完成对照组的麻醉基础上即行骶管穿刺。骶管麻醉使用的罗哌卡因浓度为0.25%,剂量为1 毫升/千克,20 毫升为封顶剂量。术中麻醉维持与对照组保持一致。
观察并记录小儿手术前、麻醉时、术中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小儿手术操作时间、入睡时间及苏醒时间。同时,对不同麻醉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有效:术中小儿安静、无体动与疼痛表情;显效:术中小儿基本安静,有轻度疼痛,但可耐受;无效:术中小儿躁动明显,疼痛强烈,表情痛苦;麻醉有效性=有效(%)+显效(%)。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前与麻醉时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指标互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手术中与手术后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段平均动脉压与心率的比较()
表1 两组不同时段平均动脉压与心率的比较()
小组 指标 手术前 麻醉时 手术中 手术后对照组(n=80)平均动脉压(mmHg)67.54±3.21 60.27±3.00 67.11±3.52 66.50±4.00实验组(n=80) 67.55±3.24 60.25±2.99 57.30±3.41 56.21±3.15 t 1.521 1.564 4.564 4.754 P>0.05 >0.05 <0.05 <0.05对照组(n=80)心率(次/min)130.95±9.50 127.85±8.51 120.65±7.12 125.00±7.43实验组(n=80) 130.96±9.54 127.95±8.51 108.54±6.59 110.5±5.65 t 1.54 1.654 4.564 4.844 P>0.05 >0.05 <0.05 <0.05
实验组手术操作时间、入睡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基本手术信息的比较()
表2 两组基本手术信息的比较()
小组 例数 操作时间(min) 入睡时间(s) 苏醒时间(min)对照组80 81.56±5.54 52.78±5.15 52.89±5.26实验组 80 67.60±5.51 11.42±1.21 18.40±3.12 X2 15.980 4.564 4.846 P<0.05 <0.05 <0.05
实验组麻醉有效性95.00%高于对照组77.50%,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有效性的比较(n,%)
小儿骶裂孔较大,骶骨骨角偏平,骶管腔容积狭小,麻醉药物进入后极易扩散,从而在小儿外科手术中有着较高的应用率。有研究者认为:对实施腹腔镜下疝气修补术的小儿进行喉罩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的效果良好,可有效地缓解其术后的疼痛感,缩短其术后苏醒的时间,进一步确保预后[2]。骶管麻醉可达到理想的肌肉松弛效果,其镇痛完善,操作简单,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小儿机体耐受力较差,术中配合度不高,对手术操作的安全性与顺利性有不利影响。瑞芬太尼是小儿麻醉中应用率较高的麻醉药物之一,但若药物应用剂量较小,可引发镇痛不全情况,而药物剂量应用较多,虽可保证麻醉效果,但可引发呼吸抑制、心动过缓、血压波动等反应。所以,选择理想、适宜的麻醉方式与麻醉药物非常重要。全麻一直是小儿外科手术中主要的麻醉方式,应用丙泊酚药物具有诱导平稳、作用迅速、清除半衰期 较短等优势。此外,丙泊酚还具有呼吸和循环抑制、扩张外周血管、抑制心肌、控制交感神经活性等作用,小儿外科手术中合理掌控丙泊酚药物剂量可有效提升手术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时,由于相应节段脊神经被局麻药阻滞,从而阻滞交感神经、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纤维的传导,进而降低手术对小儿机体产生的伤害性刺激,对减少麻醉药物的应用有着积极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所得结果为:手术前与麻醉时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指标互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患者在手术中与手术后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指标均低于全身麻醉,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手术操作时间、入睡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全身麻醉,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有效性95.00%高于全身麻醉的麻醉有效性77.50%,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这一结果可充分表明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与优势性,适宜在小儿外科手术中开展,不仅可避免术中小儿生命体征不平稳情况,还可保证小儿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缩短小儿入睡时间及苏醒时间,进而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研究者认为:对小儿实施手术过程中应用喉罩全麻联合骶管麻醉效果确切,也是当前临床中较为理想的一种麻醉方案,可减低小儿舌后坠、体动、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出现,确保小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值得推广[3]。这一结论与本文所得结果有一定相似之处,表明本次调研具有科学性。
综上所述,小儿外科手术中应用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效果确切,可获得安全、高效、理想的麻醉效果,还可确保患者术中与术后平均动脉压的平稳,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小儿入睡与苏醒时间,提升麻醉有效性,这对手术顺利开展有着积极性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