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校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其对就业观的影响

时间:2024-05-14

潘 静

(淮阴工学院卫生所 223001)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得更多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女大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每年毕业、参加就业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1],而社会中的工作岗位未明显增长,同时因家庭、社会、生理等方面的因素,会对女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追求、职业理想产生直接影响,使得女大学生在求职中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2],因此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引导女大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从而实现其就业成功,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校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因素,从而分析了心理压力对其就业观的影响,以为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 年在XX 校的女大学生200 名,排除精神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拟的压力量表对200 名女大学生的压力进行分析,压力量表包括31 项,每项为1 分,选择是为1 分,否为0 分;包括重度压力(21~31 分)、中度压力(11~20 分)、轻度压力(6~10 分)、正常(0~5 分)四个层级。

同时给200 名女大学生发放200 份调查问卷,回收200 份,回收率100%,分析得知其中独生子女者90 名,占比45.0%,非独生子女者110名,占比55.0%;文学专业60例,占比30.0%,医学专业40名,占比20.0%,理学专业60 名,占比30.0%,社会专业30 名,占比15.0%,农学专业8 名,占比4.0%,其他专业2 名,占比1.0%。

1.3 观察指标 (1)分析200 名女大学生的压力分类;(2)分析独生子女与否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的影响;(3)分析专业对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采用秩和检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用±s 表示,用t 检验对比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200 名女大学生的压力分类 200 名女大学生中,正常者90 名,占比45.0%,轻度者51 名,占比25.5%,中度者41 名,占比20.5%,重度者18 名,占比9.0%。

2.2 分析独生子女与否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的影响 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水平明显较独生子女高,P<0.05。

表1 分析独生子女与否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的影响

2.3 分析专业对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的影响 医学专业的正常占比较高,理学、文学、社会、农学、其他专业正常占比较低,P>0.05。

表2 分析专业对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近年来,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逐渐关注[3],本研究调查发现,200 名女大学生中,正常者90 名,占比45.0%,表明在校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多数处于正常水平,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水平明显较独生子女高,主要是由于城市有正式工作的夫妇只能生一个,农村按规定可生两胎,因此独生子女多数在城市,而非独生子女在农村者居多,而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关系较少,使得其就业压力较大[4];医学专业的心理压力正常者占比较高,理学、文学、社会、农学、其他专业正常者占比较低,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学、护理人员供不应求,使得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较大,医学生就业压力较低,而理工专业女大学生多看中学习成绩,对动手能力及知识运动的能力较为缺乏,使得会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因此招生单位在考虑工作环境时,因女性的特殊情况,会更加偏向于男生,使得理学专业女性就业压力较大[5]。本研究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压力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在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多数处于正常状态,独生子女、医学专业就业压力较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