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运用于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时间:2024-05-14

杨玉东 刘伟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宁夏银川 7500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骨水泥、螺丝钉等,将包含股骨部分和髋臼部分的人工假体,固定于正常骨质上取代病变的关节的一种临床髋关节病变治疗方式,能良好的恢复髋关节功能。目前在实际临床中已逐渐发展成熟,得到患者的认可,其主要应用于骨关节病、髋骨骨折等髋关节疾病[1]。临床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一般恢复较好,髋关节假体的正常维持时间一般是25~30年,偶见假体排异反应,但其麻醉是手术克服的常见难题,尤其在老年患者中[2]。现就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4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选用不同的麻醉方式,研究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运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挂号末尾数的奇偶性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在63~81岁,平均年龄(75.4±3.3)岁;对照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65~82岁,平均年龄(76.2±3.6)岁,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纳入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患者;纳入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纳入确定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没有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腰丛神经阻滞:在腰大肌间隙入路,连接髂棘最高点与脊柱棘突,在交叉点尾部方向约3cm外侧4cm处进行进针,穿刺无回血后将适量的罗哌卡因注入,1min后无误再次进行药物注入。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连接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在连线中点处作垂直线,向内4cm左右处进针,观察腓肠肌群收缩,且足跖屈或者背屈后,推注药物。

观察组采用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腰丛神经阻滞与对照组相一致,骶丛神经阻滞:在髂后上棘水平部位进针,遇骨质,退针向下进针,出现阔筋膜张肌收缩,进针完成,采用0.8mA电流刺激,确保产生稳定肌收缩反应,注入罗哌卡因。两组患者阻滞麻醉均由院内的高年资麻醉医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中的血压变化状况,包括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以手术记录数据为准。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血压状况变化的比较,观察组SBP、DBP指标均较低,且变化率较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表2。

?

?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在目前临床中的运用较多,术中技术难度高,手术时间长,患者失血量大[3],因此风险较高,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这使得临床麻醉也增加了难度[4],虽然目前临床可运用的麻醉方式较多,但具体采用那种方式在实际临床中还存在一定争议,在此次研究中仅腰丛-坐骨神经麻醉阻滞与腰丛-骶丛神经麻醉阻滞进行对比[5-6]。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早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腰丛-骶丛神经麻醉阻滞,在术中患者的血压变化更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运用价值较高,原因分析为:老年患者绝大部分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而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对患者的血压影响较小,因此对患者的影响较小,患者在术中可稳定度过,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术中对患者的血压影响较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指标稳定,还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对比可见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实际临床中值得广泛推荐应用。

在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技能达到良好麻醉的效果,又能稳定患者的血压,有效性与安全性均具有良好的保障,值得在实际临床中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