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王梦瑶
(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扬州 225000)
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其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要高于青壮年,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此类疾病的发生趋势逐渐低龄化,且发病率持续走高[1]。积极对疾病进行筛查有助于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心电图是针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的常用方式,也是临床体检的常规项目,心电图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性高的优点,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本次研究将针对健康体检过程中心电图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1.1 一般资料 以本体检中心400 例开展常规心电图体检的患者为调查对象,所有人员均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间我院体检人员。所有人员既往均无心血管疾病诊断;所有人员无不配合体检人员。所有人员均为健康体检者,无其他类型体检人员。患者年龄最大87 岁,最小 25 岁,平均(64.5±10.2)岁,男性患者 217 例,女性患者183 例。
1.2 一般方法 所有人员均接受心电图检查。患者仰卧位,裸露胸部、手腕和脚踝,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接受检查,连接导联进行心电图扫描,振幅为10 mm/ mV,标准压为1mV,所有心电图均由医师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2]对所有患者年龄进行统计,对不同年龄段人员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根据我国心电图学会制定的检验、诊断标准对患者心电图进行诊断,除正常心电图以外均视为异常心电图。
1.4 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处理文中数据,t、卡方视为检验指标,P<0.05 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1 心电图检查结果 400 例检查人员中正常心电图274 例,异常心电图126 例,心电图异常率31.5%。其中男性74 例,女性52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 34.1%(74/217)、28.4%(52/18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卡方值为 1.36。
2.2 年龄分布 126 例异常心电图患者中50 岁以下者17 例、50-60 岁 35 例,60 岁以上者 74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 13.5 %、27.8 %、58.7%,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卡方值为 5.42。
2.3 心电图异常类型 126 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ST -T 段改变者47 例,窦性心律失常者25 例、房室传导阻滞18 例、室性早搏13例、左心室肥大 16 例、其他 7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 37.3 %、19.8 %、14.3%、10.3%、12.7%、5.6%,ST-T 段改变人数比例最高,与其他类型比较 P<0.05,卡方值为 4.39。
心电图能够反应心脏生理功能,对心脏的健康程度进行评估。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见,400 例检查人员中有126 例心电图异常者,其中60 岁以上老年所占比例高达58.7%,明显高于50 岁以下人员和50-60 岁人员,50 岁以下人员心电图异常率最低,证明心血管异常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此外,126 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ST-T 段改变者47 例,明显高于其他异常类型。
临床中引发ST-T 段改的因素较多,其中心肌缺血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对我院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老年人群相比青壮年来说机体功能逐步退化,心血管功能也随之退化,血管条件下降,且其新陈代谢也会减慢,心脏的功能退化,心肌负担增加,因此发生心血管异常的几率会升高。老年人员冠脉血流量也会减少,血管周围阻力增加,心脏利用率下降,因此即便患者未出现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也会出现ST-T 段改变[3-4]。此外,对于老年人群来说,心肌纤维的萎缩、窦房结传导功能下降会引发心率失常,进而会导致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
针对老年人群来说开展心电图检查时非常有必要的,心电图能够对患者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进行监测,积极进行心电图筛查能够尽早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即便患者临床无症状也能够通过心电图对疾病进行筛查,同时能够对患者疾病的控制程度进行监督,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5-6]。因此,针对年龄超过60 岁的老年人要积极开展心电图检查。此外,在检查结果中显示,50 岁以下少部分人员也存在心电图异常表现。心血管功能异常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相关,近年来“熬夜”“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不良习惯在青壮年中逐渐成为流行性行为,严重增加了心脏负担,导致心血管异常发生率持续低龄化,因此,针对50 岁以下的青壮年开展心电图检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心电图检查能够针对多种潜在的心血管病变进行筛查,能够提升疾病检出率,有助于患者尽早开展治疗,保证患者安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