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唐于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000)
简单来说,肩周炎属于肩关节活动受限综合征,中医称之为“肩痹”,其临床症状多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目前对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温针灸法有着舒缓筋节、活血止痛的功效。小针刀是在学习中医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中医临床治疗器械,其具有方法简单,痛苦小、见效快、等特点[1]。临床研究对其疗效报道较少,本论文从我院于17年4月至18年8月收治的80 例肩周炎患者入手,对其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探究。
1.1 常规资料 研究对象本论文以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间收治的80 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之后在分析其常规资料的基础上将其分成了对照及观察两组,每组各40 例患者。经数据分析可知,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常规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以本研究假设的研究条件可以成立,详情如下表1:
?
1.2 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内患者采用的是以肩三针温针灸为主的治疗方案,具体取穴及针刺步骤如下:①肩Ⅰ针,位置为肩峰下凹陷处;②肩Ⅱ针,肩Ⅰ针位置往前约两寸的地方。③肩Ⅲ针:肩Ⅰ针位置往后约两寸的地方。针刺步骤如下:患者取坐位,对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0.30mm×50mm、0.30mm×75mm不锈钢毫针,刺入患者穴位的深度需控制在1.5 寸左右,用“平补平泄法”行针,确保每一针都能够“得气”。之后将长度为2cm 左右的艾条套在针柄之上,艾条尾部据皮肤的距离应控制在2—3cm 左右,避免其烫伤患者。最后只需要将艾条点燃进行施灸即可,时间需控制在30min 左右,完毕后即可将针取出。每天需针灸一次,每5 天为一个疗程,总共需治疗4 个疗程。观察组内患者在进行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还采用了以联合小针刀为主的治疗方案,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进行针刀治疗,参照的是朱汉章所著的《针刀医学原理》[2]。首先选取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滑囊等位置分别进行切开或纵行剥离,之后需要在肩峰下滑囊做通透剥离。如果手术时发现患者的肩关节位置有其他压痛点,则应在该压痛点上进行更进一步的针刀手术调整。患者术后两天需安排肩三针温针灸治疗,取穴及操作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需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1 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研究了两组患者的肩功能恢复水平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均由SPSS19.0 软件来完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来表示,数据处理时采用的是T 检验。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组间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的是卡方检验。当P<0.05 时则代表结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内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下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肩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Neer 评分表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上升(P<0.05)。分析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各类评分标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结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如下表3:
?
中医学称肩周炎为“肩痹”,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而引起的慢性劳损或筋脉拘急,感受外邪,气血瘀阻,瘀阻筋脉而引起疼痛,故中医治疗多以补肝护肾、增强气血为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无论是疗效还是恢复肩功能情况均比对照组疗好,分析其原因为针刀不同于中医针刺疗法,也不同于西医手术疗法,是二者的有机结合。针刀医学认为,肩周炎发病的关键在于患者肩部发生的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到了局部血液循环,最终使患者肩关节位置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根据这一理论分析,针刀对于该类症状的治疗要比其他治疗手段更有效果[3]。温针灸临床指艾灸和针刺相结合的一种医术,针刺与针灸同时施于肩三针,可以进一步发挥出针灸的镇痛及艾灸的红外辐射效果,两者共同作用于患者经络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4]。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要比传统治疗方案的效果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肩三针温针灸联合小针刀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肩功能恢复程度,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