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徐燕 马春霞 陈清华
(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宁夏银川市 750001)
儿童孤独症为神经发育障碍,对患儿人际交往及沟通交流均存在显著影响,并影响其健康成长发育[1]。目前护理干预为改善孤独症患儿症状主要方式,但在长时间护理干预中发现,患儿回归至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仍存在明显交流、沟通障碍。近年来相关研究中发现,家庭环境及父母陪伴、教育为提升孤独症安全感、改善疾病症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为探究家庭综合干预护理对孤独症患儿影响,本次选我院74 例孤独症患儿实施随机分组研究,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74 例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2];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常规组、家庭组,均为37 例。常规组男性24 例、女性13 例,年龄4~6 岁,平均(4.95±1.03)岁;家庭组男性 25 例、女性 12 例,年龄 3 岁 ~6 岁,平均(4.58±1.12)岁;组间资料相近(P>0.05);患儿家长对研究知情同意;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标准。
1.2 方法 常规组:①语言训练(ABA 法):对患儿实施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包括构音、模仿、认知等训练,②感统训练:通过横抱筒、竖抱筒、大笼球、滑板、球池、平衡步道、转盘、陀螺等辅助工具实施感统训练;③听力训练:患儿听力正常但对外界声音反应不强烈,因此训练中借助带有声响玩具,使患儿辨别声音来源、体会声音变化;④视觉干预:家属颜色鲜艳玩具、图画等吸引患儿注意力,不定时移动玩具增强患儿对玩具关注度,使其可与玩具开心玩耍。每项内容训练时间为20~30min,每周训练5 次。
家庭组:在常规组干预基础上实施家庭综合干预护理:①家长健康教育:医院护士、康复训练师对患儿家长统一实施家庭综合干预内容培训,并强调家庭干预重要性,提升家长对家庭干预重要性认知水平,并使其掌握正确训练方式,包括感统训练、语言训练、听力训练、视觉干预等,在实施护士为主导的常规干预时,家长重点学习、观看,并在护士指导下辅助家长完成患儿康复训练;②制定家庭综合干预护理方案:结合患儿个性、病情、家庭情况等制定家庭综合干预护理方案,并与家长互留联系方式,监督指导家庭干预情况,保证每日家庭训练时间在3h 以上;及时评估患儿训练及康复情况,建议家长在不影响治疗效果基础上,将患儿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并加强与同龄儿童间沟通交流;③增强沟通:叮嘱、鼓励家长增强与患儿交流,鼓励患儿与自己目光接触,对其变化及改变予以积极鼓励,促进患儿学习主动性。
1.3 观察指标 依据M-CHAT(改良孤独治疗评估量表)、ABC(孤独行为量表)对患儿干预前及干预2 个月后效果进行评价,M-CHAT 评价标准:由家长完成,共23 项评价内容,总分≥17 分表示存在孤独症,分数越高表示发生孤独症风险越高;ABC 评价标准:包括交往、自我照顾、运动、交往、感觉5 项评价内容,分值范围0~158 分,分数高表示症状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选SPSS24.0 计算,分值等计量资料以()表示,t 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以(%)表示,X2检验;P<0.05 提示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两组患儿干预前 M-CHAT、ABC 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家庭组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见表1。
?
儿童孤独症为临床常见精神类疾病,严重影响患儿语言、智力、社交能力的发展,并对其生长发育均存在显著负性影响。目前孤独症发病原因仍无明确标准,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家庭因素、脑部病变等因素相关。在孤独症患儿治疗中目前仍无有效治疗药物,因此多以护理干预为主以改善其临床症状。
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对患儿来说更具安全感,且因患儿家庭生活时间较长,每天均与家长长时间接触,因此相对于在院期间护理干预及相关训练而言,家庭综合护理干预更具优势。本次研究中,干预后家庭组患儿M-CHAT、ABC 水平均低于常规组,考虑原因为,家庭干预中,由家长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儿在与家长长时间接触,其抗拒情绪逐渐减弱,更易感受到来自家庭成员及社会的善意及温暖,使之在训练期间更易提升配合能力,并在护理人员对家长训练方式的干预指导下,可保证训练正确性,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改善患儿孤独症多种表现,提升护理效果,因此与单纯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可进一步降低患儿M-CHAT、ABC 评分水平。
综上,予孤独症患儿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家庭综合干预护理,可提升其社交、感知、运动等能力水平,效果显著,建议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