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任 彦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62)
临床研究[1]指出,胃肠道患者手术治疗后切口感染的风险较大,再加上术后体温上升、切口疼痛等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脏器功能,预后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尤为必要,积极预防切口感染事件的出现。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手术过程中因环境不达标、操作不规范、手术时间长等因素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如果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感染因素予以有效控制,可有效确保手术切口愈合。鉴于此,本研究尝试采用手术室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并选取特定对象验证其有效性,现总结如下:
随机从我院治疗的胃肠道肿瘤病案中抽取88例,同意参与研究,并将存在脏器严重疾病、精神疾病者予以排除。其中男女比例为45:43,平均年龄为(45.5±1.5)岁。对于本研究所选取的病例,以双盲筛选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以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相关资料对比不明显,不会干扰本次研究数据的统计结果。
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术常规护理,主要是全面清洁,认真消毒,术前对患者进行各项指导,加强术中的配合度。研究组接受手术室预防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1)术前护理:术前一天,手术室护理人员到病房访视患者,并对患者的病情及身心状况进行合理评价,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胃肠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治疗等相关知识,并告知疾病病例知识、麻醉注意事项及手术安全性,引导患者对自身病情进行全面了解,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同时,列举成功治愈的病例,强化患者治愈信心,轻松应对疾病。另外,向患者注重强调手术切口感染的诱发因素及危害性,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各项工作。术前,严格遵照医嘱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针对营养不足的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2)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率、脉搏、体温、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重点监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2]。同时,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操作人员应注重操作的熟练度,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各项操作必须根据无菌原则实施。(3)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密切地观察,待到其生命体征趋于稳定且清醒后送到病房。术后,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抗生素治疗,并注重换药护理,确保敷料始终处于干燥清洁的状态。尽早恢复饮食,指导患者摄入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此来提高人体抵抗力。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的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同时,本院基于自身情况及护理能力,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每一个调查项目下设计了四个不同的选项(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或不满意),患者可基于自己的感受如实选择。
对于本次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以%表示研究要求观察的各项指标,并通过χ2予以有效检验,P<0.05说明了两者之间差异较大。
据统计得知,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5.91%研究组为4.54%。两组数据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比
通过统计学分析,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一般情况下,胃肠道手术切口包括II类和III类两种,术后感染情况较为普遍,其发生率大约为25%,属于各级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3]。相比于其他手术,胃肠道菌群较为丰富,所以术后感染的风险更大,如果手术切口被感染,不仅使得切口难以及时愈合,而且还会诱发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的出现。手术室预防护理干预,加强术前访视,对患者心理进行积极疏导,强化其疾病知识掌握率,避免患者由于不良情绪而影响人体免疫抵抗力,强化其疾病治愈的自信心。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理念,并对手术室空气、器械等进行细致消毒,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手术及麻醉医生,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尽量缩短切口暴露的时间,术中加强对患者的体温监测,尽量降低感染的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术后1个月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这充分证实了手术室预防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