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李弯弯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急性脑梗死,为脑血供突然中断所致脑组织坏死,发病机制:血管异常、血液异常、血液动力学异常等所致大脑动脉狭窄、堵塞。临床症状:眩晕、头痛、半身不遂、吞咽困难、口齿不清等[1]。为保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主要分析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常规护理的临床效果。
将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其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均分为了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中男性病例数为14例,女性病例数为11例;病例年龄55~71岁,平均(63.7±2.3)岁。参照组中男性病例数为15例,女性病例数为10例;病例年龄54~70岁,平均(62.5±2.1)岁。实验组、参照组临床数据资料对比,P>0.05。
入选标准:①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②患者/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③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④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排除标准:①出血性梗死;②脑出血;③并发颅内肿瘤;④肝肾功能异常;⑤心功能不全。
1.2.1 参照组施行常规护理,为患者提供用药护理服务。
1.2.2 实验组施行优化溶栓护理流程,构建优化溶栓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临床医师、护士长、急诊分诊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前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到护理技能培训中,然后根据护理工作执行情况优化护理工作流程。
建立急诊通道,急诊护士接诊后进行初评、初检,再结合患者病情急救、记录。急诊科应遵循急性脑梗死应急流程操作,对患者实行相应的检查、化验。
溶栓护理,接到通讯中心急诊电话后立即准备好床位、相关设备、药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测,溶栓后采用常规药物对症治疗。
1.3.1 比较实验组和参照组的临床效果、NIHSS评分。
1.3.2 通过NIHSS评分评判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NIHS评分<14分,显效;NIHSS评分<29分,有效;NIHSS评分>29分,无效。显效、有效之和/100%=溶栓有效率。
1.3.3 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总分为42分,分数更高则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越严重。
本次研究中的临床数据列入统计学软件SPSS23.0,计数资料两组临床效果的对比,采取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NIHSS评分的对比,采取均数差±s表示、t检验。对比结果显示P<0.05,可判定对比差异显著。
实验组溶栓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及参照组临床效果的比较[n=25(%)]
护理后2d、3d,两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及参照组NIHSS评分的比较[n=25(±s),分]
表2 实验组及参照组NIHSS评分的比较[n=25(±s),分]
组别 NIHSS评分护理后2d 护理后3d实验组 12.2±6.8 8.1±4.3参照组 17.1±8.3 12.4±6.5 t 2.2 833 2.7586 P值 <0.05 <0.05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和多种因素有机关,从而使患者脑组织供血中断、脑血管阻塞。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本文施行了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可在开展护理工作前成立溶栓护理优化小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如此一来可缩短分诊、转诊,以及相关检查的时间,为患者临床治疗节省宝贵时间[3]。然后构建急诊通道,经急诊护士接诊后实行初评、初查,并做好急救、记录工作。予以溶栓治疗、护理干预,利于提前将相关急救所需物品、药品准备好,减少各项操作的时间。
总之,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临床疗效确切且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因此建议在临床方面应用并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