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周培雄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锁定钢板;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骨折
前言在骨折疾病中最为常见的则是股骨粗隆骨折,其多属于髓部骨折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但其存在较多的并发症问题,且骨折时间较长,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在治疗期间,最为常用的则是固定方法,患者期间还应配合进行早期肢体活动。本文对比分析了动力髋螺钉、锁定钢板、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等三种固定方法对于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应用效果,指出了应用对策,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收治的1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属于研究对象,其中85例女性以及95例男性,年龄23-87岁。随后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均分为三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锁定钢板、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等三种治疗方法。三组患者早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具备可比性。除此之外,实际过程中,患有严重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被排除研究。
1.2固定手术方法入院后,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若存在内科疾病及时治疗。麻醉时采用腰硬联合方法,患者开始在骨科牵引床上呈仰卧姿势,矫正时c臂机应对准骨折部位。在本次研究过程中,2-10天内所有患者开始进行治疗。
首先是动力髋螺钉固定方法,切口在股骨外侧处,医护人员利用导线器在患者粗骨大粗隆点顶点下2-3厘米处将导针钻入,保证角度为135度。之后透视采用c臂机,效果良好后钻入髓螺钉,并利用钢板进行固定。其次是锁定钢板固定方法,在充分暴露大粗隆及股骨上段后,医护人员在患者股骨外侧进行侧切,之后利用固定钢板进行临时规固定,利用导向器在股骨颈至股骨头下1cm处打入3枚克氏针,透视时采用B臂机,检查发现患者保持较好的恢复效果后,将克氏针去除,利用股骨干锁钉进行固定。最后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方法,在患者大粗隆顶点上方4~5厘米处进行纵切,保证3-4厘米大小的切口。透视时采用c臂机,充分保证髓腔内导针可以达到扩髓的效果,之后打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保证倾角为150°,之后安装瞄准器,软骨下方5mm处插入股骨颈内导针,期间辅助采用经套筒,直接打入适度长度的螺旋刀片,确保远端锁钉的固定性。
1.3术后处理术后,为了避免感染应及时为患者服用抗生素药物,且及时放置引流管,在术后24小时后,患者应及时进行关节康复训练,期间不能负重站立,7-10天后利用双拐走路,在恢复6-8周后,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恢复情况进行负重行走,完全恢复愈合后,则开始完全负重。
1.4随访评定指标分析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1.5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21.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数据,并采用t检验方法,当p<0.05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随访此次研究中1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发现相较动力髋螺钉以及锁定钢板等治疗方法,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均具备明显的优势,且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具体见下表1所示。
老年人群较常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问题,且发生时间较场,大多为粉碎性骨折问题,期间极易出现畸形愈合问题,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实际治疗方面,多数医生治疗时主要进行内固定,包括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以及锁定钢板等三种固定方法。
其中动力髋螺钉可以刺激骨折断面,促进其早期愈合,但其属于偏心固定,导致较多应力集中于股骨粗隆的内侧皮质,螺钉很容易出现断裂问题。对此,应利用动力髋螺钉完成对相对稳定股骨粗隆间的骨折治疗,且患者还应及时配合进行早期锻炼,但其并不牢固,加压会导致肢体短缩问题,不宜采用。锁定钢板属于多孔设计,螺钉发散分布,增大了螺钉与钢板之间的固定强度,具备良好的抗切割以及抗旋转作用,且钢板与骨皮之间没有紧密接触,可以保证血运的良性循环,降低了骨膜损伤程度。且治疗期间螺钉的松动率较低,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但其骨折端的应力较小,不利于骨折愈合,因此患者无法进行早期的锻炼。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属于髓内固定系统,明显缩短了力臂,使得负重轴更加靠近髓关节,增強了固定强度,患者可以进行早期锻炼。且螺旋刀打入期间可以增大周围疏松骨质的密度,具备抗旋转效果,保证了愈合速度。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需要剥离骨折近端软组织,可以进行闭合复位,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也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由此看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方法比动力髋螺钉与锁定钢板等固定方法在降低术中时间以及减少术中出血等方面效果更好。在临床中值得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与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