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崇 姜涛
(东直门医院 北京市 100007)
输血治疗是临床紧急治疗的措施之一,是支持性、代偿性的一种有效对各种凝血因子补充,以实现对血凝固障碍的纠正。由于输血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临床输血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医务人员应尽量减少实践风险,并为接受者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1.1 输血传播疾病 输血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也可能损害患者的健康,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就是其中一项。血液可通过临床输血传播,使隐藏的病原微生物进出受血者的身体。主要有以下几类[2]。
1.1.1 病毒:HIV,肝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以艾滋病为例,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血液传播。
1.1.2 寄生虫:锥虫、疟原虫、丝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等,寄生虫的输血传播,锥虫的感染15%就是来自于输血传播。
1.1.3 其他病原体:螺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肺炎衣原体,阮病毒等,这戏病原体检测方法特异,难以被逐一检测,造成输血风险的原因。
1.2 临床输血技术和规范存在局限性 由于血液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对于血液的检测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病原微生物漏检。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往往存在“窗口期”不能及时检测出感染者,而在这个时期进行献血活动,常规检测手段难以发觉。因此要加强对临床手术中的输血行为规范,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风险。
1.3 献血免疫学副作用 临床输血的时候,通常只会对血液中的的ABO,RH(D)抗原进行检测,这并没有将其他血液系统进行排除,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免疫抑制问题明显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同时还有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输血后就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手术后肿瘤复发的概率大大增加。
2.1 严格筛选献血者 病毒或病原体携带者是普遍存在的,对献血者筛选和血液检测显得尤为重要[3]。对于献血者健康状况询查,特别是其传染病史或是否易感染疾病的危险行为,并进行体格检测[4]。
2.2 严格把守输血检测和操作程序 依照和执行国家规定的二次检测,应经历初检和复检,这是血液在进入血液库之前的必要过程。应该鼓励自体献血,鼓励患者在医院保存自身的血液样本,这样就能够在输血治疗中可以通过输注自身的血液来达到治疗效果。
2.3 建立健全的输血医疗文书 建立输血医疗证件不容忽视,医疗文件的建立包括献血者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的检测结果和输血记录。同时,还要签署医疗文件,告知不良的输血反应。
护士是治疗措施的实施者,因此输血护理管理是输血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3.1 输血过程的监护工作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寒战、恶心呕吐、休克、高热、血压下降等症状时,需立即停止输血。
3.2 输血过程后的监护工作 输血后不良反应监测,输血后监护的重点特别是开始的24小时后[5],因此对输血患者应当有不少于24小时的监护,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4.1 材料与方法 选取我市范围内的医院护理人员随机抽取发放。
4.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学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献血法》进行设置问题,共设置24题,正确1分,错误0,共24分。护龄和学历为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理论、技能和法规的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
4.3 统计分析 通过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法规,理论,技能三方面进行正态检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多组数据kruskal wallis H检验wilcoxo秩检验等P<0.05,说明调查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发放150份问卷,收回111份,有效问卷110份,回收率74%,有效率99.1%,收集的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女性占98.2%(108名),职称以中级以下为主,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占43.1%,未培训占56.9%。相关知识调查结果,其中理论知识正确率为57.6%,法规为72.6%,操作技能为71.6%。
注:不同职称人员比较,技能:λ=1.018,P>0.05法规:λ=7.604,P>0.05
此次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于理论只是有待提高,如单位血输注实现正确率仅14.8%,说明目前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掌握依旧不全面。应当多举行献血知识和进行系统培训,加强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因此对于输血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技能培训十分重要。
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医疗实力进入到一个新的里程碑,而输血医疗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然而,如果医务人员谨慎对待检测和输血操作,患者及其家属会积极配合医院输血程序。以上几点建议希望更能够为临床输血安全起到参考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