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任红禧
“为官不为”问题并非黔西南州一地的困惑,而是许多地方和部门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各地诸多对策之中,黔西南州的“召回制”虽然仅仅实施数月,尚有待完善,但从严治吏的基本方向值得肯定,其警示和处置方式也值得关注。
在去年10月中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当前,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实践证明,正面引导是基础,责任追究是关键。解决作风问题,决不能“一阵风”,必须在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上狠下功夫。
制度科学,才能行之有效。制度设计的核心是科学,而科学的制度既需要有序、严密,也需要有度、可行。以往,许多制度之所以在执行中不可持续,沦为管理对象视而不见的“稻草人”,或成为想圆就圆、想方就方的“橡皮泥”,都与制度本身不够科学有关。当然,任何科学的制度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总要有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黔西南州的情况而言,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既体现了从严的坚定态度,也体现了求实的思想路线——针对有些县份摊派“召回”名额的做法及时纠偏。这是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两个基点。
执纪严肃,才能令行禁止。2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对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要坚决采取组织措施,为官不为的典型要公开曝光!失职渎职发生重大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该处分的要处分,该撤职的要撤职!”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对于积习已久的官场沉疴,停留在教育层面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下狠手、动真格,真刀真枪地“硬碰硬”。黔西南州短短两个多月“召回”1231名“懒官”,其中包括59名处级干部,体现了执纪的严肃性,抓住了责任追究这个关键。
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解决“为官不为”问题,需要我们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不断探索,减少随意性,避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通过纪律约束、压力传导,促使各级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