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女性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和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24-05-14

陈玉珍

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无痛诊疗中心 山东 济宁 272000

女性于十一二岁时即开始步入青春期,以性腺日渐成熟并逐渐出现第二性征为主要特点,女性对性好奇心日渐强烈并且有意识地与异性接近,可能会与异性产生特殊情感或者关系,若女性性知识缺乏或者存在误区,容易出现早恋、怀孕或者堕胎等现象,对女性生理与心理健康均有损害,故而必须加强青春期性教育,帮助青春期女性充分了解性生理及性心理等相关知识,推动女性与异性之间建立健康且正常的交往关系,互相尊重、和谐共处[1-2]。青春期性教育属于性生理、性心理与性伦理等融合教育,加强性教育对于维护和改善青春期女性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青春期女性133 例,研究时间为2023 年1 月至3 月,探讨和分析对青春期女性进行性教育的方法和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33 例青春期女性,年龄12~20 岁,平均年龄(15.23±2.01)岁。

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思维、意识及沟通能力均正常;②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③均能够配合本次研究中的调查。

排除标准:①不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者;②有精神障碍或者智力障碍者;③合并重症疾病者。

1.2 方法

为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性教育科普。

(1)青春期女性特点分析。与青春期男性相比,青春期女性性生理知识了解更少,由于青春期女性性格腼腆、羞涩,故而很少主动了解性知识,使得其性知识较为匮乏,故而有必要根据青春期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性教育方案,使青春期女性的性生理、性心理及性道德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注重学校教育。学校属于教育的主体单位,需要在青春期教育上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青春期女性特点进行性知识普及,包括性行为、性观念及性态度等,教育方法包括自我教育、个体教育、专题讲座、同伴交流、讨论交流及课堂讲授等,帮助青春期女性发现自身问题的普遍性,既能够丰富其性知识,同时也能够减轻其焦虑情绪及心理压力,有利于青春期女性更加客观地看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在出现或面临相关问题时能够积极克服心理障碍,主动与老师及同学交流,避免问题长期积压,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性教育将性伦理及性道德、性社会学及性生理学知识相结合及性犯罪等知识相结合,促进青少年女性健康成长。

(3)注重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模式相比,家庭教育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青春期女性生理逐渐发育,第二性征逐渐出现,如外生殖器变化、乳房增大、月经来临等。部分女性性知识缺乏且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容易产生恐慌或者焦虑心理,羞于向周围人群求助,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青春期女性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引发心理疾病。家长作为青春期女性最为亲近且值得信赖的人,应及时给予其关爱和支持,选择正确的性教育方法丰富其性知识,如性教育方面的书本、节目、影视剧等,鼓励青春期女性提出心中疑问和不解,由家长给予解答,还可针对特殊情况进行示范,使青春期女性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与异性进行沟通和交流。

(4)丰富健康教育形式。通过分发性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册、引导和鼓励青春期女性通过微信公众号、收听广播及观看视频等形式丰富性知识,同时丰富青春期女性对生殖生理知识与性病传播疾病知识的认知。

1.3 观察指标

(1)干预前后分别通过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针对本次研究对象生殖生理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项目包括:月经生理机制、月经周期、通过观察分泌物检测生殖道炎症、下次经前14d 或性兴奋后排卵、排卵前体温突然下降后随之升高、排卵期易受孕、精卵结合可形成受精卵、精卵于输卵管结合、子宫为孕育胎儿的部位。

(2)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比干预前后研究对象对性病传播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包括母婴传播、静脉注射、血液传播、性行为传播及间接传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比较干预前后女性生殖生理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后女性对生殖生理知识认知情况明显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女性对生殖生理知识的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女性生殖生理知识知晓情况对比[n(%)]

2.2 干预前后女性性传播疾病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后女性对性病传播疾病知识认知情况明显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女性对女性病传播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女性性病传播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对比[n(%)]

3 讨论

青春期为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体格增长及心智发育的重要时期,青春期教育对青少年日后健康成长与品格形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垂体及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水平显著增加,导致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体格迅速发育并进入至第二个生长高峰,在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卵巢迅速增长,性激素分泌水平随之升高并出现第二性征[3-4]。

青春期性意识和性观念迅速发展,男性和女性倾向于分群活动且活动方式更加符合自身的性别特征,逐渐出现性冲动体验。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异性可产生强烈的新奇感,对异性日渐敏感,容易产生探索或者尝试心理,容易出现早恋等现象,因此必须重视青春期性教育[5-6]。

我国在性知识的宣传教育深度、广度及宣传手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校教学中生理卫生课关于生理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且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常常一带而过,家庭教育中性教育欠缺等现象普遍存在,故而青少年性知识有待丰富和完善。中国人具有性格内敛、含蓄等特点,避讳在公众面前谈论与性相关的话题,家长极少与子女或者其他孩子谈论关于性的问题。性知识缺失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育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探索性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自我探索与同伴交流,因此,青春期性教育问题亟待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获得解决。适龄女孩缺乏性保护意识容易出现过早性生活等现象,可导致怀孕率及流产率升高,损害身心健康,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也可加重未成年男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对男女双方均可造成不良影响。

此次研究中,干预后女性对生殖生理知识认知情况及对性传播疾病知识认知情况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 <0.05)。国家针对青春期教育有明确规定及具体的事实纲要,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正规的教学大纲及教材,缺乏专职教师等。第一,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落实青春期性教育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才能提高青春期性教育水平。第二,学校应固定青春期性教育课时,将青春期性教育安排进课程表,避免青春期性教育被其他课程挤占。第三,加强学校性教育宣传,帮助青少年女性了解生殖器官结构与功能,根据女性青春期心理特征实施心理疏导,使其正确认识身体变化和由此产生的心理、情感、情绪问题,强化其性伦理观念和意识,使其能够准确判断性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第四,家庭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长对性知识讳莫如深,或者仅仅简单地介绍性伦理、性心理知识,如何正确与异性交往等,存在教育内容不丰富和教育程度较浅等局限性。家长应重视对青春期女性进行两性知识及伦理知识等的讲解,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能够弥补学校共性教育缺失,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丰富健康教育形式有助于吸引青春期女性的注意力,有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7-8]。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性教育健康宣教模式,对受教育年龄段进行详细划分,安排和组织学校清晰划分教学内容,通过问题情境法方式进行性教育,通过丰富有趣的宣教模式进行性知识讲授,创新性教育方法和途径,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具体的情景进行讨论。通过以上干预方法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两性交往意识和观念。

综上所述,对青春期女性进行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其对性知识的认知度,可帮助青春期女性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积极正视和解决相关问题,对于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育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