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许 珂
鱼台县人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300
将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确定为研究时间,在此时间段内,由本院接收并实施诊疗的错畸形患者48 例纳入本次研究,并以入院就诊的次序作为分组标准,将其分成常规组(25 例)与实验组(23 例)。常规组:女性13 例,男性12 例,年龄8~14 岁,平均年龄(10.78±2.12)岁,为其在早期矫正中展开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女性12例,男性11 例,年龄8~15 岁,平均年龄(9.27±2.36)岁,为其在上一组基础上开展口腔肌功能训练。上述两组患者资料均由专人负责整理登记,以备后续展开分析和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常规组
采用常规功能矫治器配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选配矫治器:以患儿的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为依据,且其选择最为适宜的功能性矫治器,并进行正确佩戴。②参与治疗与护理的医护人员需具备丰富的口腔专业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并定期组织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方能继续参与临床工作。③口腔清洁指导:佩戴矫治器过程中,需要严格注意口腔清洁的维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地刷牙,做好口腔清洁[2]。
1.2.2 实验组
在上一组的基础上展开口腔肌功能训练:舌肌训练:需要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包括绕舌、外伸、舌挡等舌部运动,每次训练以15 分钟左右为宜,每日最少训练3 次。具体步骤为:①弹舌训练:指导患者将舌头紧贴在上腭顶部,再进行放松发生弹响声,如此反复循环,每次至少30 个循环,每日2 次即可。②吸上腭训练:指导患者以吮吸的方式将舌头紧贴于上腭,动作稳定后坚持2 分钟,每日以2 次为宜。③舌外伸训练:指导患者尽量张开嘴巴,且舌头向外伸出时,应避免碰到前牙,如此反复至少20 下,以增强舌肌力量。④瘦舌训练:指导患者尽量张开嘴巴,舌头伸出后进行上举,稍作停顿后缩回,每间隔2 秒交替1 次动作,每次坚持约2 分钟,每日以2 次为宜,以此增强舌部肌肉的上抬肌力。⑤唇肌训练:指导患者抿嘴,并努力伸展唇部,每次坚持30 秒,也可将一吸管放置在上下唇之间保持不动,至少坚持30 秒;或者进行爆破音训练:在患者闭嘴抿唇状态下,用力进行吹气,如有必要需要用鼻呼吸,纠正不良呼吸习惯[3]。⑥鼓腮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深吸气,并使两腮迅速鼓起,随后用手指压住唇部,待面部出现酸胀感后,保持至少5 秒钟再缓缓呼出气体。
呼吸训练:背部挺直,紧闭双唇,用鼻缓慢深吸气,再缓慢呼出。随后在踱步的状态下进行训练:保持身体直立,闭合嘴唇,用鼻正常呼吸至少保持1min,再用手指捏住鼻子屏住呼吸,直到憋不住气为止。松开手指,缓慢用鼻呼吸。
上唇肌训练:①抿唇训练:嘴巴闭合后,完全露不出唇红,然后再用力张开,可重复训练。②含物训练:可以在嘴唇内含一张纸或吸管,嘴唇闭上,红唇内抿,压住纸片或吸管,用手抽出纸或吸管,反复练习。③吹气训练:用力吸气,鼓起脸颊,屏住呼吸,坚持几秒钟,反复练习。
吞咽训练:①按摩软腭,让患者自己用拇指由硬腭后缘向腭垂方向轻轻按摩。②练习发音,患者高声歌唱练习,可以抬高软腭,使腭垂与咽后壁接触,增强腭咽闭合功能。③让患者深吸气后紧闭口唇,将空气慢慢吸入口腔,再开启口唇用力将气流喷出。这样可以锻炼额咽闭合功能。也可以让患者自己练习吹口琴、笛子等乐器,训练持续而有节制地呼气。
统计两组患者的矫正效果,并对相关数据展开分析与比较。显效:治疗后,牙齿明显排列有序、关系错位与面部畸形情况不甚明显;有效:治疗后,牙齿排列基本整齐有序、关系错位与面部畸形情况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效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健康情况,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半年后对两组患者的牙周健康程度进行评判,评判指标包括牙菌斑指数(PLI) 、龈沟出血指数(SBI) 及牙龈指数(GI),获得的分值越高,代表健康程度越差。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咬合功能,应用肌电图检测仪进行检测。
以本次研究情况,设置与之对应的数据库,并将所得数据进行汇总运用SPSS23.0 软件对数据予以分析,方差值以(±s)表示,概率值以[n(%)]代表,以t值及卡方值(χ2)分别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后,常规组显效率为40.00%(10 例),有效率为68.00%(17 例),而实验组则分别为60.87%(14 例),95.65%(22例),组间比较,实验组有效率更高,效果更为理想,(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矫正效果[n(%)]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牙周指数未见明显差异,(P>0.05),采用不同模式干预后,两组指数均发生明显变化,但组间比较,实验组各项指标数据明显更佳,(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健康情况(±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健康情况(±s)
注:*代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PLI SBI G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25 1.01±0.21 1.98±0.24* 0.98±0.23 1.96±0.22* 1.02±0.11 80.14±9.06实验组 23 1.02±0.18 1.73±0.17* 0.97±0.24 1.76±0.20* 1.03±0.10 87.32±9.58 t 值 0.176 4.130 0.147 3.285 0.328 2.982 5 P 值 0.860 0.000 0.883 0.002 0.744 0.004 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咬合功能指数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采用不同模式干预后,两组指数均发生明显变化,但组间比较,实验组各项指标数据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咬合功能(±s)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咬合功能(±s)
注:*代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颞肌 二腹肌 咬肌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25 0.71±0.09 1.07±0.09* 0.22±0.05 0.29±0.05* 0.57±0.08 1.00±0.05*实验组 23 0.68±0.12 1.23±0.05* 0.21±0.04 0.40±0.04* 0.60±0.09 1.15±0.09*t 值 0.984 7.520 0.760 8.368 1.222 7.214 P 值 0.329 0.000 0.450 0.000 0.227 0.000
本次研究在为实验组患者佩戴常规功能矫治器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舌肌、呼吸、上唇肌以及吞咽训练后,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不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率更高(95.65%>68.00%),且牙周与咬合功能各项指数更为理想。这说明针对错畸形的早期矫正,加用肌功能训练能够达到口腔颌面部检查正常,表现是颏、鼻、唇在一条线上,面部侧貌良好,眼睛有神,鼻孔张开,头、颈和身体姿势挺拔。理想状态下的口面肌功能包括:①鼻呼吸;②双唇自然闭合;③正常的息止颌间隙;④休息时舌头位于上腭部;⑤面部肌肉放松;⑥正确的咀嚼和吞咽方式,并有助于口腔卫生健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