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文/李萍 刘文红 张海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在动物消化道、海水以及土壤之中,肉毒梭菌主要通过饮食导致人畜中毒。目前来看,一旦摄取含有肉毒梭菌的食物,其死亡率比较高。
动物中山羊以及绵羊易感肉毒梭菌,人类则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关数据指出,土壤为肉毒梭菌提供居住场所,动物肠道内容物、腐败尸体以及各种植物中均含有肉毒梭菌。自然发病的人或动物多为摄取含有肉毒梭菌的食物等,患病后的人以及动物一般不会将疾病传染给未患病的人和动物。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具有地域特点、季节特点。肉毒梭菌的潜伏时间一般为4 ~20 小时,时间长的话可达到数天,主要取决于人和摄取肉毒梭菌的量。青少年不慎摄取含有肉毒梭菌的食物之后,短的情况下6 小时会发病,长的情况下则2 ~10 天左右的时间发病。发病早期阶段时,会出现以下症状:头晕、乏力、胃肠不适、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吞咽困难、体温异常等。
肉毒梭菌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入机体:其一,摄取的食物中已经含有肉毒梭菌;其二,创伤性肉毒梭菌中毒。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将肉毒梭菌中毒称为“香肠病”,原因在于:引起肉毒梭菌中毒的食物主要有罐头食品、火腿、腊肠以及鱼制品等。美国以自制罐头发生肉毒梭菌中毒的情况较为多见,日本则常见于鱼制品发生肉毒梭菌中毒的情况,我国则常见于臭豆腐乳和豆酱。另有研究显示,薄膜包装的食品也有可能导致肉毒梭菌中毒。毒素的多少则取决于香肠中的硝酸盐浓度以及食盐浓度。日本最早发现肉毒梭菌中毒事例是因为食品包装不合格。
创伤性肉毒梭菌中毒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是因为肉毒梭菌本身与其他微生物一起感染伤口,导致伤口处产生毒素,毒素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最终引发肉毒梭菌中毒。
(1)日常防控措施
日常生活中需做好环境卫生工作,禁止食用因肉毒梭菌中毒死亡的家禽;合理保存肉类食物,防止肉毒梭菌入侵。在家庭制作腌制食物以及保存食品期间,技术上需破坏孢子,想要彻底破坏毒素则需将食物煮沸至少3 分钟且对食物进行搅拌,尽量将pH 值控制在4.5 以下。处理腌制品时,控制过程需有效减菌以及控制pH 值。对于开罐后发现有异常气味的腌制品,不能随便试吃,需立即丢弃。
(2)病患、接触者以及周围环境控制
一旦确定肉毒梭菌中毒,需立即向所在地区的卫生单位报告。除此之外,对于疑似肉毒梭菌中毒案件,也需及时报告。对于已经出现肉毒梭菌中毒的患者来说,并不需要实施隔离。污染的食物需经煮沸再丢弃,丢弃时切忌随意,将容器进行深埋处理,防止野生动物接触。对于已经污染的器具则需及时煮沸或者使用氯化物进行处理,从而破坏毒素。
对于不慎接触肉毒梭菌中毒的患者,无需进行管制,但是需及时收集患者的血液备检。摄取肉毒梭菌食物的患者需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催泻、洗胃以及灌肠处理,与此同时密切观察其病情,在实施抗血清治疗方案时必须谨慎,尤其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在调查接触者以及毒素的来源时,需仔细调查患者最近所吃食物,收集可疑食物后进行适当处理,再寻找其他也有可能吃同样食物的人群。
虽然青少年肉毒梭菌中毒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罕见,但是仍需引起重视,尽量杜绝肉毒梭菌中毒症状发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