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原生家庭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4-05-14

曾飞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关键字】 心理健康;原生家庭;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培养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群体竞争加剧、压力增大。作为大学生,同样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压力无法得到正确的缓解时就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有研究表明[1],现今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或更早的阶段就产生了,其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培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个体从小成长的环境对个体行为、情感等各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1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起点。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情绪、行为等具有深刻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2]。

1.1 父母情绪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化,是指一个人行为与心理状态会随着外界的因素发生很大的波动。一个人容易情绪化不仅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还会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孩子进行渲染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和心理。

父母情绪暴躁,容易影响孩子,使其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容易发脾气,缺乏社会交往技能,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处事风格影响到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与父母相同的脾气[3]。这很不利于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相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容易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而暴躁的脾气容易使别人不愿意与之接触合作,更容易被孤立,导致心理出现各种问题。

父母情绪化,特别是忽视型教育容易使学生变得情感冷漠。孩子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家庭内情感淡漠,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给予的关爱与温暖,从而形成冷漠的性格,同时也会在求知过程中失去好奇心。这就使学生难以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从而被孤立,进而被忽视,造成心理障碍。

1.2 家庭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关系是指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营造出的人际交往情境和氛围,家庭关系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理都有影响,特别是对家庭成员中的孩子来说,对其心理影响是巨大的。有研究发现[4]家庭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家庭矛盾、情感表现与沟通交流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父母间关系恶劣,在家庭内部纷争不断,在子女面前大声争吵甚至动手打骂。这会让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亲子间关系恶劣,会让孩子拒绝与家长交流,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或者安排的一切,甚至故意反向为之。这些恶劣的家庭成员关系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1.3 培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培养方式是指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抚养与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大学生们会从家长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包括他们的处事方式、待人态度、做事方法。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状况存在差异,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

部分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实行“虎妈”“狼爸”式教育[5]。这种家庭教育下培养的大学生,性格可能表现为胆小怕事、孤僻,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无法独立生活,抗挫折能力弱,很难融入集体。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部分家庭对子女极其宠爱,是整个家庭的“大熊猫”,无限制满足子女的所有要求,包容子女的坏脾气。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在集体生活中,不懂得尊重别人,独立能力较差,同样也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难以融入集体,很难独立面对挫折和困难,缺乏自信,容易在困难面前心理防线崩溃。

也有部分父母由于工作较忙,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不太在乎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不重视,甚至是忽视,子女在“自由”的空间里成长发展。这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较为独立,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更加喜欢独来独往且不希望与其他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造就孤僻的性格而不愿意融入集体生活。

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具有绝对的权威,自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自己的人生历程、经验远远优于孩子,替孩子的选择都是对的,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导致孩子只学会了服从,并且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进入大学后,如无强制性要求,孩子往往处于毫无头绪的生活状态,长期以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有些家长习惯去比较,特别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家孩子的长处作对比,更有甚者,当着他人的面贬低自己的孩子从而显示对他人的“羡慕”或者是自身的“谦逊”。[6]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被打击,自卑心理萌芽,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严厉型、宠溺型、忽视型、专制型、贬低型等培养方式均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其自信心的培养、集体生活的融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独自面对挫折的能力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2 对策及实施制约条件

2.1 改善由于原生家庭原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控制情绪、改善亲子关系、给予子女合适的培养方式等,去提供给子女成长更好的家庭环境,这对子女的性格养成、自信心培养、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和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成长在经常争吵、矛盾频发的家庭中,个体的情绪也会因此出现较大的波动,并且在遇到问题时不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父母控制情绪,减少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能够让个体感受到温馨的家庭环境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但影响孩子对人际交往的认知,而且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要经常沟通,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依据家庭中子女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进入大学阶段,由于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加上个体对人际的需求有所变化,子女在这个阶段面对的考验会更多,而家庭的支持、鼓励以及与父母的沟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如果家长能够在子女遇到问题时与子女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与解决问题的经验,提供情感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个体积极面对生活。在大学阶段,要鼓励子女去参加社交活动,有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要注意在大学阶段让子女自主地参与社交活动,给子女一定的空间。

2.2 制约因素

原生家庭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在调节大学生这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存在众多制约因素。

(1)不能准确了解学生心理问题触发的原因,有部分大学生在入校后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普查并结合日常表现,可以判断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对外界的过于防范,对老师没有完全的信任,不愿意透露过往经历或者引起心理变化的原因,老师无法了解到造成其心理问题的缘由,无法对症处理。

(2)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导致学生对家长不信任。来到学校,特别在辅导员老师的爱护下,学生得到支撑与依靠,愿意吐露心声,但是拒绝老师告知家长,不想因为心理问题和父母过多交流。而原生家庭中带来的内向偏激、自信心缺乏、不融入集体等心理问题,在和辅导员老师谈心谈话的过程中会吐露出来,但是不愿意老师将情况告诉家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就很难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家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由于部分家长不理解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或者部分家长自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敏锐察觉,或者觉得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过段时间小孩子自然就好了,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当辅导员与家长沟通时,家长表示不理解,配合度较差,无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解决路径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离开原生家庭,在陌生的环境生活,在原生家庭长久影响下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加容易突显。为了更好地缓解大学生由于原生家庭问题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途径: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7]。首先,家庭内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的关系关乎家庭的和谐程度与亲密程度。让学生在家里能感受到和谐的家庭关系,感受到家庭温暖,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亲子关系需要得到改善与维持,只有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下,孩子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与指导。父母要对子女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信任,尊重孩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想法,关注他们的情绪,多理解和接纳子女的不足,从孩子的角度着想,给与支持和力量,帮助孩子成长和战胜困难。

(2)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应进行全面心理普查,通过心理测试、谈心谈话、日常观察等,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问题个人档案。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定期与其进行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等,进行针对性关怀。在日常中多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且可以委托其室友、班干部帮助观察,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及时联系辅导员,确保第一时间得到有关消息并进行处理。

(3)建立家校联动机制。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学习情况,家校共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当学校老师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双方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化解方式。家校联动机制可以更好地提高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性,充分调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更快更高效地获得关于学生的信息。通过家校合力,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8]。

(4)选择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培养方式。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如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是因为原生家庭在培养过程中导致的,老师应结合学生情况与家庭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联系家长,双方共同努力,多倾听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让学生能够得到学校与家人的支持,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扶正与指导,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这对学生的性格培养、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形成都具有积极作用[9]。

4 结语

综上所述,缓解由原生家庭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沟通渠道,家校共同努力,找出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解决。积极改善家庭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回到家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针对学生的情况选择更适合的培养方式,不能一味施以强迫式或者放养式的爱,需要在沟通中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后给予正确的帮助与指导。这样才能有效改善由原生家庭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