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文/李建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糖尿病,也知道一些糖尿病的危害。临床上将糖尿病分成两种,分别是1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有疾病,其实不然,1 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是青少年。如果青少年得了1 型糖尿病,不仅会给身体造成很大影响,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给予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以降低糖尿病对他们的身体、心理及学习、生活的影响,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胰岛素的特征,因此又叫作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患有1 型糖尿病后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俗称“三多一少”。出现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导致机体血浆中葡萄糖水平的增高,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从而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生理活动。青少年1 型糖尿病发病急、症状明显,严重的话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脑涨、精神萎靡、嗜睡、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等症状。
1 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是青少年和儿童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其发病机制与2 型糖尿病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性缺陷而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从而出现糖尿病症状,容易导致机体发生酮症酸中毒,使患者处于危险中。目前,青少年1 型糖尿病只能通过胰岛素治疗来降低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具有终身依赖
目前,临床上尚未研究出根治1 型糖尿病的特效药或方法,只能通过使用胰岛素来降低疾病的影响。患者需要每日定量补充胰岛素,尽量减少体内胰岛素的缺乏。同时,需要调节饮食,限制高热量、高糖食物的摄入量,多食富含粗膳食纤维的食物,改善高血糖、高血脂代谢紊乱的状况。增加薯类食物的摄入,多吃南瓜、苦瓜,适量补充螺旋藻。此外,运动可以改善高血糖,减少血糖波动,提高心肺功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患者应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1.逆反心理
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逆反心理较强,不喜欢听从他人的建议行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严格按照医嘱来控制血糖,甚至会擅自停药,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2.自卑心理
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当青少年患1 型糖尿病后,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敢与他人接触或交往,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不愿意积极治疗和改变生活习惯,进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病情加重。同时,长期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加重病情,身体的不适会反过来影响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自我心理
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多为12~15 岁的青少年,正处于个人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有着自己的理解,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亟需标榜自己的成长,遇到事情更加倾向于自己解决,不想向他人寻求帮助和庇护。因此他们往往拒绝看病,甚至不想接受医生的建议,一意孤行导致病情加重。
1.逆反心理的干预措施
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血糖的水平,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因此有必要给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护理。对于有逆反心理的患者,不应该正面硬刚,反复唠叨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应该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接触的机会,在接触过程中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获得患者的信任,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在沟通交流中慢慢渗透,使其正确认识糖尿病。同时,抓住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以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的方式来引导青少年正确控制血糖。另外,在适当的时机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积极配合治疗。
2.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对于性格内向、自卑的患者,应该提供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症状、危害性、治疗措施等进行普及,将一些成功的案例讲给患者听,提高其治病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多与他人社交,多参加病友会,认识更多朋友,消除孤独感。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户外运动、游泳、歌唱比赛等,逐渐提高自信心。另外,应该引导患者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提高情绪的控制能力,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3.自我心理的干预
对青少年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进行严密地观察,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治疗过程中的小偏差,并在适当的时机耐心地给予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对糖尿病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规范用药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控制血糖。鼓励患者积极向医生寻求帮助,听从医生的建议,规范用药并坚持运动和调节饮食,尽可能降低血糖,提高治疗效果。
4.焦虑心理的干预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引导患者通过听音乐、运动、社交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建议患者前往医院接受规范性的治疗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如果青少年患者心理压力大可以向家人或医生倾诉,也可以通过运动等方式释放压力,从而保持心理的健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