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孝义皮影,邂逅古老“电影”

时间:2024-05-14

文/白英

图1 胡发伟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小人演绎华彩。当青灯之影穿透人物、花草、楼宇……悲欢离合、世间百态便在画幕的另一端映现,波澜壮阔的故事呈现于观众眼前,这就是皮影。而这精彩华丽的皮影,都是皮影手艺人一点点刀雕彩绘而成。在山西省的“皮影之乡”孝义市,就有一位身残志坚又心灵手巧的皮影制作工艺美术大师胡发伟(图1),沿袭着千年来皮影的传统雕刻手法,矢志不移,匠心传承,让这一古老技艺重放光彩。

图2 孝义皮影古朴粗犷

皮影戏——中国最古老的“电影”

孝义古城位于山西省吕梁市腹地,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文明密码深藏其间,多种艺术璀璨绚烂,孝义的皮影便是其中耀眼的一种。在孝义市永安路西侧,有中国唯一的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馆内珍藏了明、清时期孝义一带皮影的实物以及演出道具,后院还有数座移建的专演皮影木偶戏的乐楼。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清朝,已有2 000 多年历史。在馆内展示的资料里,有1995年我国发行的一套4枚《中国皮影》特种邮票,其中一枚孝义皮影人物像,大额头、蒜头鼻、头饰后倾,生动地展示出孝义皮影古朴粗犷的特色(图2)。孝义皮影在雕刻制作上,繁而不乱、简而不疏、刀法犀利、色彩简练,线条遒劲有力,富有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既具古老艺术的率真气质,又体现了浓厚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文化内涵。

图3 《十二生肖》(部分)

胡发伟的皮影工作室,就在皮影博物馆旁边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房虽简陋,内里却大有乾坤,神仙鬼怪、公子佳人、飞禽走兽、亭台楼阁……各式皮影戏人将这间不大的房子装得满满当当,斑斓色彩间艺人巧匠刻刀飞舞,热闹非凡,让人仿佛走入了奇幻世界。看到来了访客,正在专心雕刻皮影的胡发伟扶着桌子站了起来,如果不走动,真不敢相信,他是失去一条腿、靠假肢行走的残疾人。这是一个眉目间透着睿智,脸颊上写满沧桑,言语中透着热情,目光里满是坚定的中年男人,举手投足间,充满着暖暖的乡土气息,洋溢着黄土地人的真诚质朴。

胡发伟在说起皮影制作时,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在他的口中,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电影”,也是“最早的卡通”,而孝义皮影更了不起,是集文学、音乐、表演、绘画、雕刻于一炉的民间艺术。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皮影戏艺人们摆台设帐,投光为影,以影为形,随形演唱,汇集成了皮影艺术的悠久历史。

“百年世事三更月,千古风流一夜灯。”皮影既是演出的道具,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历代民间艺人,汲取古代壁画、剪纸、戏曲服饰、民间绘画、吉祥图案等艺术精髓,运用阴阳雕刻、工笔重彩等特有的表现形式,制作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展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胡发伟拿起一块牛皮,边比画边述说着皮影制作的来龙去脉,“因为我们孝义是黄土高坡,自古以来喂牛的多,所以我们选料就是用牛皮雕刻。”工匠们根据戏剧故事的需要,雕刻出各种生动逼真、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雕刻出诸如桌椅板凳、花草树木等花样繁多而又精美绝伦的场景道具和自然景物。跟随着胡发伟的指点,细细地欣赏工作室陈列的一系列皮影作品,有用于演出的《三打白骨精》《收服柳树精》等戏曲文化展品,有作为纪念品伴手礼的《十二生肖》(图3)、《传统人物肖像》等文创产品,有能挂能摆的《四大美女》《骏马奔腾》等工艺礼品,这些作品色泽鲜艳,构图简洁,雕工细腻,造型别致,在亮光下可显出立体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图4 《古代仕女》

转皮走刀 “影人”栩栩如生

胡发伟俯身低头在一块厚厚的枣木板前,随着刀锋笔走龙蛇般的雕镂,板上半透明的牛皮已初现雏形,这是一件柳叶蛾眉、发髻高挽的古代仕女作品(图4),令人惊奇的是,巴掌大的影人头顶上竟然盘成3个相互交错的飞天发髻。胡发伟手里的刻刀极薄,刀刃仅有0.2毫米,从脸部到发髻之间拇指大小的面积上,竟雕出了30多根头发丝,每根直径不到0.14毫米。雕刻过程堪比外科手术,“头发丝太细,不能描样,只能凭着经验跟着感觉走。最难的是转刀,转不好,丝儿就断了,毁了。”制作步骤中最重要的就是雕刻,雕刻讲求的是转皮走刀,刻刀把把不同,每一根线条,都传递出独有的韵律与节奏。胡发伟精细的雕刻让粗犷质朴的孝义皮影展示出精细灵秀的一面,他说:掌握这皮影雕刻手艺的绝活,需要人刀合一、物我两忘,没有很强的设计绘画能力和10多年的雕刻功底是很难做到的。

制作皮影是个苦活,牛皮有韧劲,旋转的时候,经常一不小心就把手划破了,除此之外,还要摒除浮躁,静坐不动专注雕刻,为此,胡发伟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特别是雕刻精细部位,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眼睛一丝不动地盯着,每每这个时候,两眼都布满血丝泪流不止,视力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害。“划破手、眼流泪都是常事,最难忍的是颈椎腰椎毛病,一个姿势长时间坐着,一天下来又困又酸。”为了缓解身体的困乏,胡发伟想了个土办法,晚上睡觉不枕枕头,把头吊在床边上,这样休息一晚颈椎能舒服不少。即使这样他也从来也不觉得累,不愿意放弃手工雕刻,依然秉承传统方法。现在的市面上有很多用机器做的皮影,因为制作速度快,所以价格低产量高,“没了人工的起刀、落刀,也就丧失了皮影的灵魂,只有‘到此一游’的纪念意义”。在胡发伟心中,每一个工序都不容马虎,只有这样做出来的皮影才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会随着时间而弯曲变形。

图5 醒皮

图6 雕镂

图7 穿孔

胡发伟是个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枯燥,经得起烦琐的人,从一张原始的皮子到色彩斑斓的皮影,需经过严格复杂的选皮、拷贝描样、湿皮醒皮(图5)、雕镂着色(图6)、火烙组装等工序,才能成为“影人”上戏。看他不厌其烦地精心细抠每一个细节,不由得让人佩服与惊叹。制作一个“影人”,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胡发伟说:要先把一张牛皮科学分类,不同部位的皮有不同的特点,做表演用的大型皮影用厚实坚韧的牛背皮;做皮影主干用玲珑剔透的牛腹皮;做皮影手、脚、胳膊以及关节,最佳选择是柔软度好、灵活度高的牛腋下皮,选择适当,可以让皮影更具表现力。接下来构好图后用铁笔描样,雕镂前需用半湿的布子盖住牛皮进行湿皮、醒皮,然后分别雕镂每个部件,刻好后用边角牛皮熬制成胶状,配色后进行涂染。最后进行联结组合,头颈部与上身使用传统的牛皮细线绑扎,其他关节部位则改用圆滑结实转动灵活的渔线绑扎,从冲子打好的眼中穿过(图7),再上下用火烤铆结,至此,栩栩如生的“影人”就制作完成了!

图8 文创作品《舞旦》

匠心筑梦 古老艺术绽放光彩

灯与影的默契相融,演绎着世间的悲喜沧桑,寄托着百姓平安福祉的祈盼,千百年来,孝义皮影以其独特的娱乐形式,深深扎根在广袤的民间。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月,孝义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皮影木偶之乡”的称号。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人,胡发伟自觉肩上的担子很重:“从事皮影雕刻20多年,为皮影演出制作道具,把皮影升华成为艺术品,我不懈地努力,就是要突出咱孝义粗犷大气地地道道的本色文化,要让这个刻出来的影人,独一无二,一看就是孝义风味。”

刻刀笔笔有力,意念融于手掌,技艺渐入佳境,一张张皮影便有了生命,在幢幢的灯影下演绎着历史,演绎着经典,演绎着世事更迭。胡发伟的皮影事业,一做就是20多年:“我的计划就是要把皮影事业继续做大,紧跟时代,把传统的保住,再创新发展,这才完美。”为此,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前的“影人”造型为“五分脸,七分身段”(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半个脸)的侧脸造型,胡发伟重新设计让“影人”从侧影变成正影,突破了皮影雕镂的传统手法,视觉效果更完美。皮影刻刀过去只有三四把,使用起来常常捉襟见肘无所适从,胡发伟创造性地研磨了37把各种规格的刀具,包括短线、月牙线、云纹、涡纹等,不同的形状都有特定的刀具,使得雕刻得心应手,花纹图案表现更加丰富。在题材拓展上,胡发伟把皮影的底图、元素做了深入发掘,从古代文化素材到现代人的生活场景,极大地丰富了皮影的表现内涵。同时,装帧上也与时代接轨,适应现代物流、装饰的潮流,解决了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造成皮影变形等问题,开发出近20款形态各异的框架和包装,满足了中外顾客的审美要求。(图8)

2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皮影早已成了胡发伟生命的一部分,虽然行动不便,但他亲手雕刻的皮影,可以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投入皮影文化事业,让我觉得有成就感,我还有用。”生生不息,自强向上,传承文化,奋力前行,胡发伟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政府的支持,成立于2000年的胡发伟皮影工作室,在2021年被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称号。回首来时路,桩桩件件历历在目,胡发伟依然每天游走在他的皮影人生里。执守初心,匠心筑梦,他的理想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这门来自黄土地、古老又质朴的艺术,绽放光彩,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