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熊孩子”非理性消费亟待关注——迫在眉睫的中国财商教育

时间:2024-05-14

文/舒 华

财商教育是一种对孩子知识结构完善的方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和基本的理财技巧,这种教育最务实、最实际,它能够解决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关于金钱与财富的问题。

“熊孩子”的非理性消费屡见不鲜

陈梓涵(化名)的爸爸:“他每天回家都会玩我的手机,刚开始并未在意,后来发现他几乎每天都用我的微信向他的微信发红包,追问之下,这才承认是他自己偷发的,目的是为了‘向同学买作业答案’。他每次发了红包之后都会清空对话记录,所以我才一直被蒙在鼓里。虽然几百块钱并不多,但是儿子的作弊及欺骗行为我还是不能接受的。”

王子兴(化名)的爸爸:“‘敌军还有5秒到达战场’,每次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他已经进入了打游戏的状态。自从儿子迷上网游之后,为买游戏装备曾偷偷用我的银行卡充值过3千余元。我生气的同时,其实更疑惑的是我的支付密码是何时被他知道的?”

李潇然(化名)的妈妈:“要不是无意中打开微信钱包,我还没发现她竟花了这么多钱。两个月前,我发现银行卡里的4万元积蓄不见了,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她才承认是自己无意识间花掉了,为的只是有资格和一个什么游戏主播共同切磋游戏。我真是不知如何是好,被气得差点住院。”

家长的钱财安全频现“家庭漏洞”,近期国内类似新闻也是屡见不鲜,比如:12岁女孩一天之内打赏主播7万元;13岁孩子玩手游一个月花掉5万元钱;11岁男孩偷取父母银行卡和手机玩游戏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9岁孩子玩网游三个月充值6万元……

近年来,网络直播、手机游戏发展迅猛,伴随而来的“打赏”“买装备”并不鲜见。《人民日报》近日调查显示,有42%的调查对象曾参与过“打赏”。而据腾讯调查数据,目前每个直播平台均约有15%为未成年人受众。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更是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19岁以下的网民达1.7亿。

“低网龄化”在带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同时,背后暗藏的教育缺失、消费隐患和平台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在不断激化家长与“熊孩子”及互联网平台之间的矛盾。未成年人游戏成瘾及非理性消费等问题也逐渐引发社会关注,并考验着互联网安全管理的智慧。

财商教育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所设立的各门学科中,从没有对孩子进行过财商教育。这也许是受了中国一句老话“君子言义,小人言利”的影响,人们总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离金钱越远越好;至于理财能力,长大了可以无师自通。似乎只有这样学习才能专心,才能纯洁心灵。但事实远非如此,大多成年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改革开放以后,突然感觉自己在消费、金融管理等知识面前一片茫然,不得不花几倍的力气去补习,否则就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

如果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财商”则可以创造财富。那么,什么是“财商教育”呢?

先说财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财商教育是一种对孩子知识结构完善的方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和基本的理财技巧,这种教育最务实、最实际,它能够解决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关于金钱与财富的问题。

财商是一个人判断金钱的敏锐性,以及对怎样才能形成财富的了解。它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财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学家们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我们从犹太人的财商教育说起,说起犹太人,很多人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国家就是以色列,确实,犹太人的渗透力和生存力非常强,目前,全球经济圈中的很多精英都是犹太人。比如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全球外汇、商品和股票投资家索罗斯,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通讯社创办人布隆伯格……

犹太人财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谓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这几乎是犹太人教育的核心,也是犹太人成功的最大秘密。犹太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你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这是延后享受的最基本的例子。

2013年发布的《中国人财富亚健康报告》和《中国大学生财商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的青年人群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温室族”“财盲族”“月光族”等族群,并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理财知识还不够,也没有合适的渠道去了解。

是因为缺乏教育资源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小到大、从里到外,早教班、辅导班、课外兴趣班,各式各样的技能教育学校,玲琅满目的证书培训机构,等等,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不断地涌入人们的学习生活。既然如此,那对于财富、对于金钱的认识和管理,为何还会停留在懵懂的阶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如今青年人的财商普遍不足的窘境呢?

从时间发展的线索来看,影响财商的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就像是一个提款机,只要孩子有需要父母就会满足。大人几乎不和孩子谈钱,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学习。只要身体健康,成绩100分比什么都好。孩子对钱的知识基本是零,更谈不上培养其财商了。

2.学校教育因素

目前财商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尚是空白,学校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大多数人缺乏财商的主要原因,也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很多大学生离开学校后找不到工作,离开父母后很难自我生存。从第一天走入校园,老师就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当他们好好学习跑到终点时,却找不到“向上的地方”,找不到“向上的方法”,对之前接受多年的教育感到茫然、困惑和不解。

3.工作环境因素

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对于企业经营者和领导者,大多数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或者手下能够为他努力的工作。因此,在制度、激励等方面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他服务。久而久之,人们在这种工作状态中,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工作,希望把工作做好来保住这份工作;做的更好,获得更多工作收入。久而久之,安于现状,不进则退,在一种自然工作状态下埋没了自己的财商,也流失了很多创富机会。

4.社会环境因素

每个人从小接触的环境,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都没有刻意营造一个有关财商知识的教育或培训。因此,很多人只能通过碎片化的、快餐式的学习过程,去填补财富领域的知识匮乏。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却是:渴望财富,却很少去仔细研究如何才能拥有财富;渴望财务自由,却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

在这个财商缺失、财商教育资源匮乏的当下,强化培养财商、增加财商教育资源的供给已经刻不容缓!

青少年财商教育的三个方面

1.初级阶段——掌钱能力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乱花钱,会“剥夺”孩子们掌控钱的机会。比如要买什么东西,统统向父母伸手要,孩子们得到了压岁钱,家长们也会说:“压岁钱由父母来帮你保管”,全数地将压岁钱收回去。这样做的弊端是,孩子们会因此养成要花钱就伸手,一有钱就赶快花光的习惯,而缺乏对消费的规划意识。

少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零用钱如何花。我们可以看看企业家洛克菲勒的孙子约翰零用钱处理的几条细则:

(1)5月1日起约翰的零用钱起始标准每周1美元50美分;

(2)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上浮10美分;

(3)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储蓄;

(4)双方同意每项支出都必须清楚、确切地被记录;

(5)双方同意在未经爸爸、妈妈的同意下,约翰不可以购买商品,并向爸爸、妈妈要钱。

法国的家长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法国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

对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金钱的孩子,家长会及时地作出指导。如果家长发现自家孩子胡乱购买不需要或不合算的物品,会与孩子商议其独立账户必须保留的金额底线,然后一起制定短期的储蓄和消费目标。

开始时可能仅是小目标,如一套漫画书、一件火车模型等,一般只须储蓄几个星期便能大功告成;此后可转向较大目标,须耐心储蓄几个月才能实现愿望;最后上升至更大的须储蓄上一年半载才能实现的大目标。要是在这段时期,孩子因受到其他东西的诱惑而没能“挺住”,那么他就必须为自己或合理或不太合理的花销负责。换句话说,对于孩子的财务状况,负责的是孩子自己,当然也有生性节俭的孩子对于自己账户上的钱财格外看重,生活中尽量缩小开支。此时家长往往采取一些办法来鼓励、引导孩子更为勇敢大胆地消费。他们一般会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作出消费,如建议孩子邀请小伙伴去看一场电影,买一双新的运动鞋,给爷爷或奶奶送上一束鲜花,等等。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量入为出的理财意识,在进行消费的同时,会考虑到自己未来的花销和长期的规划。好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

2.中级阶段——赚钱能力

都说开源节流,节流重要,开源的意义更大。其实更确切的说是培养孩子的赚钱意识,可以更准确地说让孩子了解赚钱的规则,让孩子从获取收入的过程中,了解到财富流转的规则,在工作中还能体味到回报与付出成比例这样看上去简单的道理,小时候的这项功课,将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候也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帐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帐,尔后与父亲结算,这件事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执行。美国人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小孩自己用不着的玩具等也可以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

3.高级阶段——财富知识

除了教会孩子合理地花钱、有效地赚钱,家长们也可以试着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财富常识,带着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投资。

现在有很多银行都推出了一些“儿童账户”,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欢迎。但是很多人的做法仅仅是用子女的名字开设一个账户而已,存款、取款的业务则都是家长包揽。其实,家长们不妨带上自己的孩子亲自办理一些基础的银行业务,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同年限的存款利率为什么会不同,如何填写存单和取款单,怎样给外地的爷爷奶奶汇款,等等。

现在有许多人提倡为孩子开户投资基金,甚至是购买股票,但是却忽略了让孩子参与。家长们可以先和孩子们玩一些“大富翁”的游戏,从游戏中建立起对投资的初始印象。然后介绍给孩子简单的投资知识,譬如带着他们在电脑前查看基金的净值,简单地告诉他们净值涨跌对自己的财富会有什么影响。对股票熟悉的家长,还可以选择一些孩子们知晓的公司股票,可以陪孩子一起注意所投资公司的相关信息消息,让他们知道,哪些信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或跌价,以及对所投资的钱会有何影响等,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学会一些简易的股票投资原则。

迫在眉睫的中国财商教育

进入21世纪,除美国和英国外,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都相继制定了财商教育计划,并列入学校的必修课。其中,尤以美国和英国的青少年财商教育最为成熟,并成为各国效仿的对象。

美国:强制把理财加入中小学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量的社会组织和金融机构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为理财教育提供服务,美国丹佛更是专门开设了一家青少年储蓄银行。2001年,美国则立法把理财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美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高财商的杰出人物。如巴菲特,在其11岁就买入了人生第一张股票,开始了其投资大师的漫漫旅途;梅耶·罗斯柴尔德幼年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财商,通过收藏古钱币赢得了黑森公爵的好感,帮助其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英国:在中小学教材中增添个人理财内容,并列入考试范围。1998年7月,苏格兰课程咨询委员会在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赞助下,设置了5~18岁学生的理财教育目标;到了2005年年底,英国教育当局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出台了一项引人注目的举措——在中小学教材中增添两个教学单元的个人理财内容,着重教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钱财,如何存钱和花钱。并在2006年9月开始全国实施课程教授。2010年9月起,英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决定,“基础财务技能”将成为英国初中毕业考试中数学考试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英国家庭普遍富裕,但英国每年都会有50万的报童。这与父母鼓励孩子“打工赚零花钱”是分不开的。

美、英等发达国家都先后将财商教育提升到了法定教育层面,我们国家的财商教育目前也正蓄势待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