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出国,更爱国——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2024-05-14

文/任紫涵

前不久,留学生俞宙正在写给家人留学后的第一封家书,他在信中表示深悔在国内没有好好打下“国学”的底子,“出了国门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在世界上这么有地位,身为中国人,如果在面对外国朋友提问的时候无法回答,真是件无法原谅的事情。”

俞宙于2019年8月从上海复旦附中毕业,到国外留学。他在来信中说,整个班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纷纷向他打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知识,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一时间,俞宙成了学校里的“中国问题专家”。俞宙在信中说:“今天当我看到外国同学的笔下写出那一个个方块汉字,而他们完全不知道其背后的意思,向我求解每个字的含义时,那一刻,我感到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我无法表达清楚我当时的感触,只记得自己冲进洗手间,两行泪水从面庞滑落下来。”俞宙写道:“那一刻,我想到了一年级的时候爷爷教我的毛笔字,想到了初中时候学习的诗经,高中时阅读的古文观止、楚辞汉赋。我的外国同学也许不知道他们笔下所写的字是什么意思,但我能领会和表达,能融入血液。而这一切的美好我竟然到今天才渐渐发现。”俞宙表示,他现在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我想我对自己,对国家都会有新的认识与理解,更加觉得我们这代人的身上肩负了太多责任,需要我们去改变。”

出国方知爱国情深

“一出国,更爱国”,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维为的金句传到了外媒那里。美国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报刊刊出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自1980年中国接受贸易全球化以来,中国的崛起一直稳中有升。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在贸易、地区不平等、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贸易量日益增长,出国旅游和留学的人数大幅增加,新闻媒体在国际新闻界的地位不断增强,这些都在证明着中国正一步步赶超他国。不仅如此,中国似乎也成为了目前世界动荡局面中最为稳定的版块。

这样的中国,给予国民越来越多的信心,中国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也不断提升。国外某调研机构自2010年来进行的年度调查显示,80%的中国人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满意。在这个趋势下,许多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华人侨胞都将回到家乡发展。2014年,《中国青年研究杂志》发表了一项针对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学习的131名中国学生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留学之前并没有觉得自己非常爱国,但是近80%的学生却在出国后明显感知到了自己的爱国情绪高涨,海外中国学生纷纷点赞“中国梦”。

许雯是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她说,在海外她反而找到了作为“主人翁”的感觉。“在国内,我或许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外国人的眼里,我就是14亿中国人的代表。”在平常的生活中,许雯的同学会找她了解在中国生活的一切:你的家庭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受益了吗?中国人对美国总统大选怎么看?为什么中国广告里有那么多外国人……尽管这些问题千奇百怪,而且答案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美国同学却不了解其中原委,因此都把她当做直观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在韩国留学的于丹也有同样的感受,这几年,她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到了中国的变化,同时又从一个中国人的心理感受这种变化带来的骄傲和自豪。一次去同学家做客的经历让于丹印象深刻,临走的时候,同学的妈妈让于丹带上几块香皂:“你在中国都没见过这些吧,这个是用来洗手的,能洗得很干净。”这样误解中国的事情在海外数不胜数,因各种原因,深切了解中国具体国情和政治制度的海外人士少之又少。留学生们则需要不厌其烦地向海外人士解释中国的变迁,在一次次“反驳”中成为中国的名片。

只身海外方知文化认同深

独立生活让留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政治和文化差异的碰撞让留学生们看世界的视野更加广阔。老一代海外留学生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对历史时代有整体感,也有使命感。相对来说,随着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新一代留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他们出国后,国内外社会的反差和冲击,尤其是物质反差冲击远远小于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国家的“去神圣化”,决定了这代留学生对中国看法更为自信。斯坦福大学政治学者弗兰西斯·福山都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留学生对国家体制和发展模式的自信愈发增强。”

除了少数大城市之外,在欧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习惯将其所在地方称之为“村”,相比于中国城市的喧闹繁华,这些好山好水的地方略显“寂寞”。在中国时,社会上的某些弊病会被认为是“中国式顽疾”,但留学生走到海外,才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中国某知名网络社区上有着大群留学生,他们对中国城市的安全大加赞赏,因为大多数留学生所在城市,“晚上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几乎是奢望”。电商、零售店、营业时间等增加生活便利性方面,他们认为中国城市的优势十分明显。这些对比性认知让留学生在看待和思索中国问题时更加理性客观,在政府治理及高效性、民众和企业自由、可持续发展及经济转型等不同方面对中国能有完整认知。

文化认同感是留学生爱国心增强的原因之一,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会去主动寻找自己的中国根,得到的体会必将更丰富和刻骨铭心。美国中西部某大学留学生张兴说:“离开祖国才发现,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根深蒂固地被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影响着,以前在国内,大家都很相似并不会察觉,但离开后才深深体会到我们骨子里蕴藏的中国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也更加珍惜祖国给我们的归属感。”曾在美国波士顿读书的张琪也觉得:“出了国才发现,只有祖国才能给我们归属感。”出国后的每年春节,她总会和身边的朋友一起聚会、包饺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总觉得吃到自己包的饺子才叫过年。”

学成归国才知最终归宿

由于缺少归属的文化氛围,在海外的留学生易于抱团取暖,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些群体之中得到放大。这种情绪常常能转换为正能量,让留学生激情澎湃,提升凝聚力或学习热情。5年前,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雷希颖通过网络发起了一项“我与国旗合影”的活动,当时,40个国家的留学生都热情参与,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与此同时,欧美经济增长相对乏力,经济大国逐渐收紧留学生就业政策,留学生在国外工作的难度逐年增加。在美国,没有“绿卡”找工作十分艰难;在英国,每年能拿到工作相关签证的毕业生占总毕业生人数5%以下。相比之下,中国如今大力倡导留学生回国,在就业、创业、户籍安置上都有相关优惠政策。中国经济地位越增强,留学青年就越能重新找到“自己的祖国”。张琪经常和身边的留学生朋友对比国内外的发展机会。“基本上大家都觉得中国的机会更多,我们回国,‘主场优势’会更利于自己的发展。”2020年5月,国家主席***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称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些话被留学生称之为“祖国的召集令”。

如今中国面临大力引进优秀海外人才成为国家栋梁的迫切要求,因为留学人员往往具有高学历、宽视野,有助于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尽管“海归”变“海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留学生在中国就业的长期收入与上升空间相比中国学生较高。张琪觉得“国家的确是关注到了我们这些留学生的发展,我自己也有了方向”。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