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说“苦”

时间:2024-05-14

红豆粥

“苦”跟 “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诗经?国风》中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记得小时候,春夏之交,我们就到野外采一种叫“苦苦菜”的植物,将苦苦菜洗净,焯一下凉拌,或切碎制馅包饺子,嚼起来苦中有一点凉丝丝的甜,别具一番风味。

父亲在农村辛苦劳作一辈子,唯一的嗜好是愛喝茶。茶是山里人自制的粗茶,俗称“一把抓”。我尝过父亲的茶,酽酽的,滚烫烧心,又苦又涩。父亲则说,干活累,这茶虽苦,但耐渴,有味。后来读到汪士慎的诗:“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才知道,苦涩乃茶之本味,喝茶人爱煞的正是这一口茶的苦中有味啊。

人通常不喜苦味,小时候物质贫乏,时不时与“苦”相伴,那是没办法的事。但“苦味补心”,《周礼·疡医》中说:“苦能养气”。中医认为,适当吃些苦味的食物,能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可以达到“除邪热,祛污浊,清心明目,益气提神”的功效。

食物中的苦好对付,不吃它就行了,但生活中的诸多“苦”却不好应对,它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操守、心境、修养与勇气。你看人生在世,老有老的苦,少有少的苦,男有男的苦,女有女的苦。有微苦小苦,也有中苦大苦,生、老、病、死、痛,千百万种,就像人的影子,挥之不去,摆脱不能。

面对诸般苦,拒绝、逃避,抱怨都不是办法,因为苦就在那里,不因你的妥协而减去半分,而你的畏惧只会放大痛苦,感觉苦海茫茫,荆棘遍布。既如此,还不如与苦握手言和,做朋友,以苦为乐。学能吃苦,肯吃苦,怎样去化解苦,超越自我,这才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苦能磨练人,造就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说:“遇到困难,你要找一个缝缝,从这个缝缝里面可以走出去。想不通的时候,你拐个弯就通了。”周老一生遇到过很多困难挫折,在“文革”的时候,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地方劳动改造。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他写下“新陋室铭”以自嘲,他还利用这次机会学会了种田,把失眠的顽疾给治好了。

“苦”,是一种精神。学校组织“两学一做”学《党章》,看到第一章第三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感慨颇深。这种“吃苦”是责任,是担当,是要求共产党人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言朴实真挚,但内涵与外延都非常深远。

奶奶一辈子吃过很多苦,她在世时常说:不要老想着苦,想着甜,苦也就不苦了。看来,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而在于心境。看清看透莫看破,保持心灵的平和达观,知足常乐,人间又何苦之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