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文/郝小奇 摄影/郑文华
1946年,刘文西先生在阳山中学读书,第一次听到美术课老师讲世界上有个大画家叫达芬奇(当时翻译为“达文西”),于是十二三岁的他就暗暗立志,要成为一名大画家。他心想“我们都叫文西,他能成为大画家,我为什么不能呢?”从此他将绘画艺术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和使命,视画画为自己的生命。有一年他回嵊州老家对他母亲说,以后无论到哪里,每天都要画6幅速写。从那时开始,他就坚持天天画画。“文革”期间被监督关押,还要偷着画,甚至在弥留之际,仍然要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去完成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
1949年,刘文西先生的家乡嵊州解放,全县庆祝开国大典,台上悬挂的领袖像就是他画的。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开始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思想,了解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将个人的前途命运汇入进时代的洪流,将歌颂和刻画人民领袖、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当作自己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从画《毛主席与牧羊人》到《东方》,再到《同欢共乐》和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据说他画了有上万张,可谓是国内最权威的创作领袖及重大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画家,同时也展现了他在道路、理论、文化和理想上的坚定与自信。
1950年,刘文西先生进入行知艺术学校,正式开始学习美术。他从王琦老师那里得到一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他将这本小册子珍藏一生,奠定了他坚定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是他坚持60年来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群众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将人民作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将人民的生活当作创作的活水源头,从而使他的笔触始终聚焦人民,刻画出一个个体现民族精神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展现出伟大时代的壮丽画卷。
1957年,刘文西先生毕业实习第一次踏上陕北这块土地,从此他将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入黄土高原,将自己的灵魂依附于这片热土。60年来,他走遍了陕北的山山峁峁,村村镇镇,与陕北老乡拉家常交朋友,积累了数万张写生及拍摄的创作素材。因为他真正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始终关心、关注、关怀着自己笔下的人物和表现对象的生计命运,所以才能创作出《祖孙四代》《沟里人》和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精品力作。
1958年,刘文西先生被刘蒙天院长选调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他在此创立了黄土画派,提出了“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艺术宗旨,培养出一大批美术和美术教育人才。凡与他有交集的人,都会从与他的交谈或接触中受益,许多学有所成的大家将他比作“心中的灯塔”,心悦诚服地称他为“恩师”。在画派成立15年里,一次次的采风写生、创作笔会及画展研讨活动中,先生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亦是他晚年对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
刘文西先生之所以成为画坛巨擘和大师级的人物,大概正是因为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